1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学习目标】
1.欣赏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分析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品味关键词语,鉴赏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结合背景,体会诗中所表现的诗人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学习重难点】
1.鉴赏意象,理解主旨,体会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法。
2.诗歌的主旨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二、目标展示
见上
三、必备知识
1.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诗词选》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时年33岁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1号。
3.相关知识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4.基础梳理
(1)重点字音
橘子洲(jú) 百舸(gě) 挥斥方遒(qiú ) 遏(è) 携来(xié)
峥嵘岁月(zhēng róng) 怅寥廓(liáo kuò)
(2)词语释义
漫江:满江。
百舸:许多船。舸,大船。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百侣:很多伴侣。侣,指同学。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有力。
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大气磅礴:形容气势浩大。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四、合作探究
任务一 朗读全词,梳理结构
【活动1】听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梳理全词的结构。
【朗读提示】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简答】
1.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的一个关键词是“_____”,由此可以看出上片以写眼前所见之景为主;下片一个关键词是“______”,可以看出下片以回忆往事,抒发感情为主。
2.本词的思路通过几个重点动词体现出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析梳理这几个重点字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清词的结构思路,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_______________”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
1.看 忆 2.“独立”、“看”、“问”、“忆”、“记” 谁主沉浮
任务二 品读全词,赏析内容
学习活动 参考答案
学习本词上片 提示:词的上片写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之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独立”在此是什么意思?改为“站立”或者“直立”可以吗? 2.开头三句,交代了哪写内容?有什么作用? 3.“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看”字之后七句,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遍”“层”“尽”“染”“漫”“碧透”“争”“吉”“翔”“竞”等许多传神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4.这一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习本词下片 提示: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6.下片中,词人用一个“____”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7.“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早期革命者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 8.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独立”是独自站立的意思,它不仅表明是诗人自己一个人在这里,而且显示了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词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体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坦荡从容的品格。而“站立”或“直立”则无此意味,所以不能改。 2.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是全词写景抒情的基础,因为寒秋,枫叶才“红遍”,因为寒秋,江水才有“漫”“碧”之状,因为寒秋,才觉得天空高远,才有“鹰击长空”。词人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 3.“看”字统领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遍:言红之广。层:言林之厚。尽:全、都之意,言染之深。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争:言千帆竞发之势。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像鸟儿一样盘旋的情态。竞:竞争,竞赛。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4.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秋景,词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5.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携来百侣曾游”,点明长沙乃旧游之地,照应起句的“独立”; “忆”字转折,将思绪由眼前拉回“往昔”,“峥嵘岁月”是对“往昔”的概括,以引出下文对“往昔”的具体回忆。 6.恰 7.粪土当年万户侯 8.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这也是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任务三 整体感知
【活动4】词的下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可就“恰”字引起的七句诗具体分析:“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明确】词的下片由“恰”字引起的七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活动5】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在众多的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这与古人多抑郁不得志的悲愁情怀有关,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喜是悲,主要是受审美主体即诗词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生机勃勃,我们也可从他当时的思想情怀入手,结合相关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活动6】为什么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提示】此题引导我们探究词的深层意蕴。“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诗眼的探究,主要从本词的主旨入手,从其内涵、作用等方面分析。
【明确】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本词上阙,词人在尽情描绘了湘江秋景之后并没有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词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任务四 赏析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7】本词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明确】
1.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上片写景,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下片叙事,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统领以下八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述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最后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阙的发问。
2.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上阙使用的意象有多种,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实际万物,并对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
3.用词精当,写景传神。全词中,有“看”“忆”等起总领作用的词,有“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描景状物的修饰词,使本词写景生动传神。
4.对比手法,增强效果。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和“漫碧透”之间的色彩的对比;“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指点江山”和“激扬文字”之间动作的对比;还有“同学少年”和“万户侯”之间的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和人民的被压迫之间的暗比。
【课堂小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追忆往事,含蓄抒情。通过对长沙秋江景物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词艺术特色鲜明,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炼字技巧等是值得我们多加体会。
【思维导图】
【随堂训练】
微写作:参考下列素材,以“志向”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阐述一个观点。300字左右。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2.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示例】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我们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要找到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更是要为未来将要遇到的挑战做准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毛泽东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我们当代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