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
教学目标
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我”等人物的形象。
学习以小见大及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掌握题目的象征意义,体会小说表现出的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重点、难点
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情节
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小说的内容
概念: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分类: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古典、现代等;按照体制可以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的发展:“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但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小说观念相差甚远。直至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其下的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才稍与小说的意义相近。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的高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皆发于此。
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她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于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好性格的贤淑。《生活》是她的第一篇作品,于1943年11月22日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白茅》第36期。
她的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百合花》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许多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者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的思念起战士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于是,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缅怀追念”之中灿然开放了,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矛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表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4.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1957年7月,毛泽东在南京计划召集华东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开会,部署反右派斗争。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某些人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
5.文题解读
“百合花”代表纯洁、优雅、高贵。文中既指新媳妇棉被上的百合花,又象征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好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百姓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暗示了文章主题。题目精炼巧妙。内涵丰富。
阅读鉴赏
朗读小说,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踌躇:形容犹豫;指停留,徘徊不前;形容得意的样子。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傻气,难为情。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梳理文脉
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小说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情节?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视角?
引导: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情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既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明确: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
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分别概括
明确:①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带路)开端
②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被)发展
③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救护)再发展
④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牺牲、献被)高潮、结局
据此将小说分为四部分
明确:①开端(1-23段):通讯员“我”去包扎所(带路)
②发展(24-43段):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被)
③高潮(44-57段):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缝衣服(牺牲、献被)
④结局(58-59段):新媳妇执意献出新婚被子(盖被)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人物形象分析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第一组找文章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第二、三组找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第四、五组找第三部分,故事的高潮;第六组找最后一部分,故事的结局。
明确:第一部分:(1)通讯员:
①第6段,在护送“我”时,他一路上一言不发,也不看“我”一眼,“撒开大步”“把我撂下几丈远”,可是他既不把“我”撂下太远,也不让“我”走近。这一奇怪的举动,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拘谨,同时也说明了他的细心。他知道这是团长交给他的护送任务,必须尽心尽力完成,他是在用上述独特方式表达对“我”这位女性的关心。由于通讯员的独特,“我”便注意起他来了。
②第8段,“他见我挨他坐下...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这段话采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写出了小通讯员的腼腆、局促,表现了他憨厚、质朴、单纯,不善于和女性打交道的特点,展现了他纯真无邪的美好心灵。
③第17段,参军、参战对于小通讯员来说,是一种自觉行为,他显然是一个具有忠贞信仰的革命者。
④第23段,“走路都没出一滴汗”而“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出了一头大汗”,通过前后的对比,把小通讯员与女性说话时的拘束、忸怩的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小通讯员的憨直、纯朴、可爱。
第二部分:(1)小通讯员:
①第25段,小通讯员“踌躇”了一下,才和“我”一起出去,他不习惯和女人打交道,但是对革命的责任感又促使他去,“踌躇”一词真实地反映了小通讯员的心理状态。
②第28段,这里写通讯员借不到被子,说“老百姓死封建”,这一细节是否贬损了其形象?
没有贬损其形象。通讯员不完美但充满人性,有毛头小伙常有的急躁。在借不到被子时,他懊恼气切地说“老百姓死封建”。这种急躁懊恼的情态,不仅没有贬损他的形象,反而给他增添了浓郁的人情味,使他的性格更立体,形象更鲜活,也对他的正面形象起了衬托作用,使他后来的可爱与可敬自然地凸显出来。
③第34段,小通讯员在“我”的帮助下终于借到被子后,“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却不小心在衣肩上挂了一个破洞,又害羞地说什么也不愿意让新媳妇给他补上,这里的细节描写,一方面写出了小通讯员紧张、怕跟女同志打交道的羞涩心理,表现了他腼腆而又有些执拗得性格,另一方面写出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④第39段,当得知自己借的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他“皱起了眉”,懊悔地承认自己“不了解情况”,觉得自己误解了新媳妇,于是真心实意地提出要把被子送回去,这充分表现了他直率、纯朴的性格特点和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
⑤第42段,一个关键词“干硬的馒头”,馒头是什么?馒头是饭,原本是谁的饭?是通讯员的饭。“掏”“摸”两个字更是写出了馒头的珍贵,同样是忙到下午都没顾上吃饭的小通讯员却把自己珍贵的粮食留给了“我”,“我”是谁,“我”不过是他的一个同事,“我”不过是他的一个战友,那你能看到在物资及其紧缺的情况下,他这样做,反映了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真诚善良、细心的小战士,这是一个为别人着想、关心、体贴同志的小通讯员,可能大家在这还不能预料,同样是因为真诚善良,这个小小的战士在沙场上舍己救人,为了自己的战友,献出了年轻和宝贵的生命。
同样,在这一段中,“脚不点地地走了”表现了他迫不及待回部队的心情。
还是在第42段,写到“小通讯员背的枪筒李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我们回过头看第7自然段中,“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两处细节描写前后呼应,表现了小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时从容不迫的转态。这两处细节描写使通讯员的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生动。
“我”:
①第43段,这里对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的细节描写,一方面体现出“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好心疼,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着“我”大概再也么有机会缝补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了,也为最后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1)小通讯员、“我 ”和新媳妇:
如何理解这段话?
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时难免会放不开手。这段话为下文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的情节做了铺垫。新媳妇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小通讯员的崇敬,突出表现了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①第53段,这里对“破洞”的细节描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小通讯员,照应上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我”和新媳妇以及读者对前文小通讯员形象的回忆,表现了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
②第54段,借担架员之口描写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壮举,只着重写了小通讯员牺牲前的一句话(“快趴下”)和一个动作(扑)。小通讯员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给读者和被救的群众留下他的姓名。他那种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崇高精神与在女同志面前的腼腆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既天真纯朴又英勇无畏,对革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小战士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③第56段,这里对“缝破洞”这一细节的描写串联起前面三处对“破洞”的描写,表现了小通讯员崇高的品质,而新媳妇“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破洞的行为,丰富了她的形象,这一针一线里有对自己之前与小通讯员置气的懊悔和内疚,有对他牺牲的痛惜,更有对他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的敬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平凡妇女的纯朴与善良。
④第57段,第二次写到馒头,不仅呼应了前文,还使“我”睹物思人,想起小通讯员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馒头,承载着作者对小通讯员深深地思念、哀悼、痛心和崇敬之情。
第四部分:
①第59段,原本娴静、腼腆的新媳妇,此刻“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新媳妇的表情和动作都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使这一巨大变化产生的决定因素是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这样写,一方面揭示了新媳妇美好的心灵,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为感人;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对新媳妇的强烈的感染力,进一步衬托了小通讯员的崇高形象,也使得读者对小通讯员这个人物更加热爱、更加崇敬了。
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
过门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一条印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所以她十分珍惜这条被子。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让本来就拙于与女性打交道的小战士很为难。经过女文工团员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同时心里对小通讯员充满了歉意。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一种复杂微妙得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
5.景物描写分析
问:开头以一句话独成一段,交代故事发生在中秋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有何作用?
明确:中秋节,皓月当空,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月圆之夜,本应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刻,但在文中,即将开始的却是一场战斗、一场生离死别!“中秋节”这一特殊情景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把读者带入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情景之中,痛恨战争、期盼和平自然成为小说的基调。
而后,第二段上来就说了“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攻”为下文“借被子”以及通讯员受伤、牺牲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问:这是一段什么描写?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
这样的一段景物描写,它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庄稼青翠、露珠清明、空气甜香的和谐画面。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一点,这幅美景它不是出现在太平盛世,而是爆发在战争的1946年,就像文章中的“我”所说的那样,“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大家关注这一句话,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它有一个逻辑关系是假设关系,强调的是如果和就,那这种假设,它虽然透着一种遗憾,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赶集”二字,一种民间风俗,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战争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哪怕是一丝乡间美景的欣赏,哪怕是一份对世俗烟火气的向往,这会让读者感觉生命中仿佛有那么一瞬,残酷的硝烟在悄悄隐退,诗情画意的氛围慢慢浮现了出来,这就为下文小通讯员与“我”在近走时表现出的那份淳朴羞涩和善良的个性作出铺垫,也为后文当中通讯员与新媳妇在故事里面那份人情美和人性美奠定了统一的基调,战争是残酷的,但诗意的美却从未逃离,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心感动,所以大家看到了吧,环境描写能够让我出现一种感动的情绪,而这种感动的情绪恰恰在美景里,而这种美景包含着一种人间烟火的美好向往,而它冲刷掉了、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因此,环境当中的诗情为我们带来了感动的力量。
问:文章中除了这段景物描写,还有哪里涉及到了这样的景物或是场景的描写呢?
明确:①文章第11自然段,这里穿插了一段“我”对故乡竹海和拖毛竹的场景的回忆。
问:为什么要在这里写这段回忆,有什么作用?
明确:天目山的竹海、窄窄的石级山道、小伙子拖毛竹时哗哗的响声,这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自然、安宁又祥和的世界。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的人,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切感,于是“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由先前的“生起气来”到“发生了兴趣”,最后“越加亲热起来”。
②第47段,这里插入“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中深蕴着“我”对小同乡的惦念,也有力地烘托出他牺牲的意义——为他人全家团聚、幸福而牺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另外,中秋节乃团圆节,是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节日,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后面紧张的战地情形形成对比。
(第51段,文章有意识地避开正面展开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没有直接描写交织着生与死的搏斗的严酷战斗过程,而是采取将战争的血腥场面诗化和虚化的方式,着重表现人物丰富曲折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如当“我”感到小通讯员可能会遭到危险时,内心紧张、急于弄清楚他的下落,表现了“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也表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婉。)
“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青年人的脸”这一情节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到这里,这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已经超出了它原有的意义,成为“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象征,成为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品质的象征,成为解放军战士与广大人民之间真挚感情的象征。文章的主题到这里也得到了自然的表达与升华。
问: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百合花”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在“借被”“献被”的情节中凸现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在“献被”中则暗示通讯员的内心纯洁美好,就像是洁白无瑕的百合花。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的特点不仅仅象征新媳妇或通讯员的美好品格,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军民之间的情感、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都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总结
小说主旨
小说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好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