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教学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了解《哦,香雪》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内容与语言风格
分析小说创作思想,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
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鉴赏小说主要人物香雪的纯美形象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高中毕业,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后回保定,在《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的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雪》《六月的话题》,中篇小说《麦秸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等。
创作背景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文题解读
《哦,香雪》是一篇散文体小说,写的是经过小山村台儿沟的一列火车,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哦”表示领会、醒悟,也包含有赞叹之意,“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真烂漫、自尊自爱的少女。我们可以从这富有诗意的标题中体会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倾注的赞叹、喜爱之情。
散文体小说:指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出的一种小说。散文体小说不以具体的情节描写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描写,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哦接近散文的主要方面。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构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限制,自由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阅读鉴赏
朗读小说,读准字音
划分小说情节结构
引子(1-4):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47):姑娘们欢喜迎火车(欢乐一分钟)
发展(48-63):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
高潮(64-72)香雪换来铅笔盒
结局(73-82):香雪深夜归来
火车对山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火车象征什么?大山象征什么?
明确:火车——封闭、传统;大山——开放、现代
“火车”是关键的物象和载体,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台儿沟则是古老中国大地的缩影。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封闭、贫穷、落后的台儿沟,则象征着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的转折。
人物形象分析
香雪:胆怯、清纯、美丽、执着的山村少女
(第23段)本文的主人公是香雪,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多的笔墨写凤娇及台儿沟的姑娘们,这样的安排会不会喧宾夺主?为什么?
明确:不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引而不发,先进行大量的铺垫,等情节发展到后半部分再蓄势而发。作者在后半部分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香雪的一小段历险经历,给人以一种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这种先宾后主的转换写法,颇符合香雪言语不多却感情丰富的内向性格,同时也使读者对香雪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的过程。
(32-38段)以上对凤娇与香雪之间手部动作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真切、细腻、丰富的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
明确:黑暗中,凤娇与香雪本是边走边拉着手的,当听到伙伴们将香雪与“北京话”进行比较,贬低“北京话”时,凤娇有点生气,但她又没有理由公开为“北京话”辩护。既然香雪成了伙伴们贬低“北京话”的武器,凤娇就不能再拉着香雪的手了——于是,凤娇“松开了香雪的手”,这说明凤娇在不知不觉间把“北京话”当成了自己的人。“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是因为她明白伙伴们把自己当成了武器来贬低“北京话”,认为自己应该以某种方式来向凤娇表示歉意,请求凤娇的宽恕。在黑暗的山路上,两个山村姑娘以这种方式经历了一场友谊的波折,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也让读者体会到山村姑娘们微妙的内心律动。
(第47段)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香雪什么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香雪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美丽和清纯。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旅客们的感受来表现香雪的美丽和清纯。在旅客们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面孔是“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段子似的”。看到香雪,他们不但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在她面前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有异同?
明确:共同点:天真活泼、朴实纯洁、向往现代文明
不同点:其他姑娘关注的是山外人在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如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腕上的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她们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还有人换回花样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而香雪更多地关注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如行李架上的学生书包;她向山外人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香雪超越了其他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第62段)对山村姑娘香雪来说,铅笔盒留给她的,是创伤的记忆。在公社中学里,她使用的是父亲亲手给她做的木头铅笔盒,却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使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造成这种伤害的力量,从本质上看,是现代文明:只有城市里才有的机器制造的自动铅笔盒,把香雪的手工制作的木头铅笔盒衬托得那样寒碜。让香雪受到伤害的也不只是铅笔盒,还包括闭塞的台儿沟所保留的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落后生存方式。当单纯善良的香雪终于明白她和她的台儿沟是被人耻笑的对象时,内心也就埋下了向往现代文明的种子。
(第65段)怎样看待香雪渴望得到的那只铅笔盒?
明确: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明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明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她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香雪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她的身上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义。
(第72段)这一段情景交融,香雪害怕的心境与幽暗却美好的物镜相辅相成,互为映照。作者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把自己心中涌动的情感化为诗意盎然的童话意境,令人不禁生出对少女的深深关切和无限爱怜。
(第75段第1句)香雪对自动铅笔盒极为珍视,在她的眼中“小盒子”仿佛散发着神圣的光芒,这也成为她在黑夜中的引路灯,给她勇气,为她照亮回家的路。在这里,正是由于对以“自动铅笔盒”为代表的外部精彩世界、新鲜事物、美好生活的憧憬,香雪的内心才变得满足而平和,美好的情景也随之生成。
(第75段)明亮的月亮、肃穆的群山、强劲的秋风、歌唱的叶子,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秋风月夜图,令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与生活于其中的人竟能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文中像这样弥漫着浓郁散文气息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同静静的溪水一般,不缓不急、不知不觉流入读者的心田,使读者感受到真情与美好。
(72-76段)以上五段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明确:心理活动:静夜独行的害怕;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压抑不住的兴奋;对家乡未来的畅想;对父母以及和父母一样的山里人的命运的思考。
作用:表现了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想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第77段)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出香雪此时此刻无比兴奋的心情,在经历了黑暗的恐惧之后,她对前面的路充满了自信,心情随之变得愉悦。
(第80段)在即将见到乡亲们时,为什么香雪的动作却变得迟缓?这说明什么?
明确:这是香雪在经历艰辛后的幸福感,她客服困难一路走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这是香雪痛定思痛后的沉寂,预示着她将来更远大的目标和前程。
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明确: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铅笔盒这个象征性的实物是这篇小说的纽结所在,自始至终也是主人公的情结。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识的象征。对知识的追求,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代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上最响亮的话语。在山村姑娘香雪来说,铅笔盒留给她的,是创伤的记忆。在公社中学里,她使用的父亲亲手做给她的木头铅笔盒,遭到了同学们的取笑,心地单纯的她,自尊受到了严重地伤害。造成这种伤害的力量,主要不是同学,而是现代文明:城市里才有的机器制造的可以自己关上的塑料铅笔盒,把她的手工制作的木铅笔盒比得那样寒怆。让她受到伤害的,不只是铅笔盒,也包括闭塞的台儿沟所保留的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落后的生存方式。当老实善良的香雪终于明白她和她的台儿沟是被人耻笑的对象,她的内心也就埋下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香雪那个时代的现代文明,也就是由铅笔盒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只要能拥有这种铅笔盒,她就能理直气壮地生活在同一种文明里,失去的自尊就能找回,再也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得到新型铅笔盒,首先是香雪的个人需要,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需要。香雪的情结就是要雪洗文明的落差带给她的屈辱。从首都开来的火车给她带来了机会。她不惜代价地从女大学生手中换来了自动铅笔盒。这个铅笔盒将改变她的身份,使她进入先进文明的行列,与山外的同学平起平坐。铅笔盒不仅给了香雪巨大的力量,帮助一向胆子晓得她战胜了走夜路的恐惧,还改变 香雪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欣赏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本文社会环境描写,暗示这是什么时期?
例:香雪凤娇可以去车站售卖商品标明是改革开放初期。
(74段)一轮满月升起来了...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烘托出香雪心情的变化,引出对铅笔盒的描写
(76段)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的歌唱。烘托出香雪拥有铅笔盒后的满足心情。
(77段)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烘托出香雪心理的担忧,担忧不知如何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
(78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烘托出香雪想出了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的方法后的愉快心情。
(82段)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和她们共同欢呼着。烘托出香雪内心的感动。
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态度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
主题一: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
主题二: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主题三:赞美迫切的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
主题四:担心在追求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纯朴、
主题五:(时代内涵)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总结
主旨思想
这篇文章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姑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山村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欲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村姑娘们的自尊自爱和纯美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