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2 08: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从食物采集到
食物生产
第 1 课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 标 要 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从不同的地理空间中,阐述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表现,并总结出特点,进而分析对不同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阐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农业生产的意义。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理解农业生产与文明产生之间的关系。
核 心 素 养
一、纵看——原始农业与文明的诞生
二、纵看——生产关系的变化与文明的
诞生
三、横看——不同地区的原始农业与文
明的诞生


惊世发现: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的——目前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稻谷
导 入
一、纵看:原始农牧业的出现与文明的诞生
1、原始农牧业的出现
约300万年前
约1万年前
渔猎采集时代
旧石器时代
原始农耕时代
新石器时代
约4000年前
农耕时代
金属时代
(青铜-铁器)
(1)时间:约1万年前
文明的产生
过渡
时期
活动:标读出世界范围内,农耕与畜牧的分布情况。
小麦、大麦绵羊、山羊
粟与水稻、猪、狗等
玉米、甘薯等,骆马
(2)表现:
起源自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的原始农耕和畜牧业
(3)原因: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采集渔猎中先民的劳动经验。培育和驯化野生动植物。
生产工具的发明(耒、耜、石镰等)。
中国的神话传说
有巢氏——住在树上的人
燧人氏——使用火的人
包牺氏——采集渔猎的人
神农氏——农耕畜牧的人
② 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过渡到农耕畜牧
生活方式:从迁徙群居过渡到定居生活
(4)影响:
① 农业革命——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A 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B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 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南方巢居的演变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变为地面筑屋
从以土结构转为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发展状态
北方穴居的演变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代表 距今 地区 主要表现
仰韶文化 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 彩陶,粟为主的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约6500-4500年前 黄河 下游地区 房屋遗址、红陶,玉器,骨器,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干栏式房屋建筑、象牙雕刻、
红山文化 距今5000年前 北方辽河上游地区 玉器、陶器、祭坛、神庙、墓葬群
农牧渔猎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玉器、陶器、祭坛、神庙、居民遗址、墓葬群
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手工业的发展
聚族而居
居住形式
宗教仪式
音乐文学
数学知识
天文历法

野蛮到
文明
材料 后山头遗址中最引入注目的是一个墓主人头端有冠状器和成组的锥形饰,颈部佩戴着由60多件玉管玉珠串组成的项饰,胸部附近安放着一件石钺,脚部有70粒玉珠管串饰。在距离后山头遗址不足500米处发现的三亩里村落遗址的5座小墓而言,该墓主人的名望、地位和富裕程度相对较高。
——《良渚文化时期贫富分化已很严重》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阶级分化明显
国家的初始形态—部落联盟
私有制的发展
二、纵看:生产关系的变化与文明的诞生
社会贫富分化、等级制度明显
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的诞生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
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
三皇五帝时期
夏、商与西周时期

部落到
国家
三、横看: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社会生活
与文明的诞生
1、西亚地区
古巴比伦王国
(1)食物生产:
主要种植小麦、大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占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粮仓、工具、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产量和人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北非地区
古埃及
主要种植小麦、大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1)食物生产: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需要精确计算泛滥日期,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诞生。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东亚地区
古代中国
主要分为北粟南稻农业格局。
(1)食物生产: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北水田的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摘自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4、欧洲地区
古希腊
主要以谷物为主,种植葡萄和橄榄。
古希腊的中心区域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在古希腊城邦中,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的农业劳动。
——《经济与社会生活》下册
(1)食物生产
4、欧洲地区
古罗马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愈来愈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主要以谷物为主,种植葡萄和橄榄。
(1)食物生产
5、美洲地区
(1)食物生产
主要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土地将被村社收回。——《经济与社会生活》下册
小结:
1、世界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多样性。
2、不同地区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土地资源,但使用不同措施来控制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成为奴役被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我们日常饮食中,除了谷物和肉类,还有大量的蔬菜。关于蔬菜栽培技术和温室栽培情况,汉代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与《汉书 召信臣传》均有记述。查找资料,来了解一下吧。
课后的调查
芜菁、芋、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苜蓿、芥等
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
【随堂练习】
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C
答 案
【随堂练习】
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