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2 09:3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2.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皆由当时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东宫兵力“至有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不下万人。这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
A.太子掌兵严重威胁皇权 B.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皇权维系诉诸亲缘关系 D.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耕、耙、耱等耕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小规模经营 B.分工简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
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7.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图1)。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图2)。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1 汉代深衣 图2 魏晋服饰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
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
8.“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地矛盾比两汉时期更为严重。从曹魏起,劝课农桑便不绝于史,西晋还规定守土官吏的赏罚黜陟以入谷多少为殿最,要求“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北方(  )
A.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经济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
C.政府重视维护自耕农经济 D.农业仍坚持精耕细作传统
10.《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据材料可以得知(  )
A.财产税是政府重要财源 B.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东晋南朝商品经济发达 D.政府政策因应经济发展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 )
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
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12.据《五杂俎》载,岭南人叫“虚”(墟),西蜀人叫“亥(市)”山东人叫“集”,而江浙人则称其为“市镇”;对于上市交易的活动,有的称为“趁墟”,有的称为“赶市”,也有的称为“赶集”。这里的“虚”“亥”“集”“市镇”最早出现于(  )
A.两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朝时期 D.唐朝后期
13.汉魏时期,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土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以年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类行为,汉魏皇帝一般也不予追究。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 (  )
A.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 B.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
C.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 D.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
14.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  )
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 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 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
15.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16.明堂
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这一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 AC表述都不准确。 D项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材料可知,这是北魏实行的汉化政策,这有利于民族融合,进而得出结论。
2.【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太子师傅增至6人”、“梁朝太子精兵不下万人”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都在加强太子的兵力,以亲缘关系来维系和加强政治上的皇权统治,C正确;
太子掌兵是为了加强皇权,A排除;
官僚政治指的是官吏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必须受制于皇帝及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官吏的职务不得世袭,材料未涉及,B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史料 “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太子师傅增至6人”、“梁朝太子精兵不下万人”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C
【解析】【分析】AB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ABD错误。
依据材料“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农业就比较精细化管理了。故C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根据精耕细作概念的理解并结合史料进行分析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4.【答案】A
【解析】【分析】“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故A正确;
离心力、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分析即可。
5.【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由题干“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说明洛阳地理位置显要,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材料中的“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是解题的关键。这句的意思是洛阳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孝文帝可以因此统治整个华夏,所以其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6.【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豪强大族控制朝政,皇权受到约束,图表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的占比反映了皇权与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中无法体现官僚体系的变化,排除。C项,图表反映皇权势力与士族门阀斗争的反复性,并非皇权一直走向衰落,排除。D项,图表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发展倒退的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尤其是数据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7.【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所选知识可知上层服饰变化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B社服饰的变化无法说明魏晋的审美水平的变化,排除;
C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分裂动荡, 政局的相对安定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服饰变化的原因有经济、政策、思想等, 结合汉与魏晋时期的思想可知汉代注重遮掩身体的“深衣"被魏晋时期流行的宽袍、大袖、长裙、博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思想的变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观念是掌握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8.【答案】B
【解析】【分析】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以看出随着民族融合,民族的习俗逐渐减少,进而得出结论。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人地矛盾”严重,“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可以看出人地矛盾尖锐的北方,统治者通过鼓励精耕细作提高总体粮食产量进而解决粮食问题,所以D正确;
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
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
C错误,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精耕细作。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有文券,率钱一万”“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可知,政府的政策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整了税收制度,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没有涉及税收来源问题,排除A;
材料反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无法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文券,率钱一万”“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进行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这促使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C正确;
A错误,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B错误,孝文帝迁都与南方无关;
D错误,无关南方经济开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虚”“亥”“集”“市镇”指的是乡村集市,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被称之为草市,B正确;
ACD与材料“最早出现”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破坏,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13.【答案】A
【解析】【分析】汉魏时期,皇帝下令征召名土,给予其很高礼遇,对名士的婉拒和托辞不予追究等,反映了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A项正确;
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
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说法绝对,C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 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互动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汉魏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4.【答案】B
【解析】【分析】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因此在统治者的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B项正确;
ACD项与材料的主旨及史实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15.【答案】A
【解析】【分析】“后者”较富功绩制色彩,即“秩序”高低取决功绩,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所以,A项正确;
“门品秩序”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南朝普通官员的安全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官品秩序”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品位”,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B、D项排除;
南北朝时南方较北方安定,C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6.【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 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 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 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亞”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根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统治需要和明堂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原因。如: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 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 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 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以明堂的修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汉代儒学及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