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0:49: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文阅读
1.(2019高一上·江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1)D
(2)D
(3)D
(4)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②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句子大意是: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句中“烛之武出说秦穆公”意思是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句意完整,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中间需要有停顿。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D项断句正确。故选D。
(2)D项表述错误,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选D。
(3)D项,“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分析错误,是“戍守在郑国边界”。故选D。
(4)本题应注意:①越,越过;鄙,边邑,此处作动词,“作为边邑”。②敝,损害;知,同“智”,明智;武,符合武德。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⑷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②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意。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掌握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掌握的能力。做此类题目,平时要多积累,特别注意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职人物常用词、表人物个性的词、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表示时间的词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
⑷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
B.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 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
C.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 的高超技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B
(2)C
(3)C
(4)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的意思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其中,“国危矣”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与“师必退”构成假设复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D;“臣之壮也”中“也”字为句末语气词,此处应断开,排除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表述错误,应为“寡人,是诸侯的谦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与原文不符,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全部在为秦国考虑。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第二句中,“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焉”,哪里。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C
⑷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
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B.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C.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答案】(1)C
(2)B
(3)A
(4)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要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狐求见郑伯曰”“曰”,说,和之前断开,排除B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秦军”是“见”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A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吗《左传》是编年体。《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C项,“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D项,“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错误,无中生有。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减少。2)中“举”,举荐;“何功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功。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A
⑷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要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甲】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乙】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
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4.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现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太子及宾室知其事者,宣自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唤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刺秦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兵而代,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该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置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菜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角、徵、羽、变宫、变微七音。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待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1)C
(2)B
(3)D
(4)1)(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封、肆、阙)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定语后置句、其、白)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烛之武出说秦穆公”中“出说”是联动结构,不能分开,排除A、D,“立谈之间”是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的意思,形容时间极短,不能分开,排除B。
故选C。
句子翻译: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非国别体史书。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中,“巧舌如簧”是贬义词语,用来形容烛之武,不当;“以武力威逼”“被亲近人陷害”于文无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封”:“使……成为边境”;“既”:“已经”;“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第二句关键点:“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其”:“这”;“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服”。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D
⑷ 1)(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封、肆、阙)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定语后置句、其、白)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节选自必修一《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 荆刺秦王》)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节选自吕祖谦《东菜左传博议》)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1)D
(2)D
(3)B
(4)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此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言曰”共同做“佚之狐”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这是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单句,“烛之武”做“使”的谓语“见”的主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应该为“编年体”,而不是“国别体史书”。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错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烛之武,是“郑伯”劝说烛之武,而不是“佚之狐”。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且:况且。为:给予。朝济:早晨渡河。设版:设置防御工事。君之所知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古今异义。因:凭借,依靠。敝:使动用法,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故答案为:⑴D
⑵D
⑶B
⑷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6.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管事情的人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武德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答案】(1)A
(2)D
(3)C
(4)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品德高尚的人/忠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
③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执事,对对方的尊称。故选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错误,《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故选D。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 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C。
(4)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鄙:意动用法,当作边邑;焉用:为什么;陪:增加;以:因为;穷困:走投无路;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再;愿:希望;假借:原谅;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故答案为:⑴A
⑵D
⑶C
⑷ 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品德高尚的人/忠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
③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点评】⑴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7.(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境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答案】(1)C
(2)D
(3)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C项解释错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微,如果没有。故选C。(2)所给语句中,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①是侧面表现。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分析可知,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D项。故选D。(3)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分析错误,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但是后来晋国反悔了,并没有真的把焦、瑕两地给秦。故选C。
故答案为:(1)C
(2)D
(3)C
【点评】(1)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子:尊称。古代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对男子的尊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1)C
(2)A
(3)B
(4)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参考句意为: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此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这是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单句,“烛之武”做“使”的谓语“见”的主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项,“国别体史书”错误,应该为编年体。
(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错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佚之狐,郑伯劝说佚之狐。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1)且,况且;为,给予;朝济,早晨渡河;设版,设置防御工事,君之所知也,判断句。
2)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古今异义;因,凭借,依靠;敝,使动用法,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故答案为:⑴C
⑵A
⑶B
⑷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9.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无济于事 B.人才济济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赈济灾民
(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C
(2)B
(3)C
(4)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例句中,济,渡河。A项,济,帮助。B项,济济,多。C项,渡过,渡河。D项,济,救济。故选C项。
(2)该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依据倒装的成分不同,倒装句又分为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又叫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词有四种:之(苟以天下之大),者(寻人可使报秦者),之……者(马之千里者),数词作定语,不用标志词(铸以为金人十二)。考生平时对每种特殊句式要掌握其规律,然后结合语境加推断。A项,状语后置句,佚之狐于郑伯言曰。B项,宾语前置句,有何厌,之是提宾标志词。C项,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于君有益。D项,状语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故选B项。
(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曲解文意。文中是说,秦君曾对晋君有恩,晋君为了报答,答应给秦国焦、瑕两个地方。并非指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故选C项。故选C项。
(4)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所以,……的原因;备,防备;他盗,其他盗贼;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第二句中,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把……当疆界;肆,扩大;第二个封,名词,疆界;阙,侵损,消减。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C
⑷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点评】⑴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0.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朝济而夕设版焉
A.无济于事 B.人才济济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赈济灾民
(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C
(2)B
(3)C
(4)1)(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结合本句意思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加点字放回到句子或词语中逐一解释,就会发现,例句中的“济”是动词,意思是“渡过”;A项,“济”是动词,“补益,帮助”的意思;B 项,“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济济”,众多的样子;C项,“济”是动词,“渡过”的意思;D项,“济”是动词,“救济”的意思。故此题答案为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何有厌”;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故此题答案为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正确,由原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此题答案为C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焉”,哪里;“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可译为“灭掉”;“以”,表目的,来;“陪”,增加土地;“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既”,已经;“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使……成为疆界;“肆” ,延伸、扩张;“其”,代词,它的;第二个“封”,名词,疆界;“若”,如果;“阙”,侵损、削减;“之”,代词,代指土地。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C
⑷ 1)(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点评】
⑴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段(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答案】(1)D
(2)C
(3)B
(4)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本题中,“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项、C项;“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文阅读
1.(2019高一上·江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
B.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 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
C.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 的高超技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
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B.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C.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4.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现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太子及宾室知其事者,宣自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唤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刺秦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兵而代,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该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置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菜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角、徵、羽、变宫、变微七音。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待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6.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管事情的人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武德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7.(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境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子:尊称。古代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对男子的尊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9.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无济于事 B.人才济济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赈济灾民
(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朝济而夕设版焉
A.无济于事 B.人才济济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赈济灾民
(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段(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二、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点明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   。
(2)《烛之武退秦师》中,写大敌当前,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诚恳自责的句子:   ,   ,   。
(3)《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句子是:   ,   。
(4)《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否定秦国出兵的合理性,并借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的句子是:   ,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讲到晋国忘恩负义的具体表现是   ,   。
(2)《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决定退兵,因为他认为   ,是不明智的,   ,是不勇武的。
(3)《谏太宗十思疏》
中,戒骄傲的两思分别是“则思   ,”和“则思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   ,   ”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   ,   ”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3)《烛之武退秦师》中点明烛之武的出城时间及方式的句子是“   ”。
(4)《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面对强权在握的秦伯,首先指出秦郑并不相邻,攻打郑国将其据为秦的疆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的句子是“   ,   ”。
(5)《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的句子是“   ”。
(6)《再别康桥》中,写诗人与康桥离别时,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
(2)庖丁解牛遵循“   ”“   ”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3)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   ,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和大伙一起“   ,   ,   ”。
(5)《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大做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   ,   。
(6)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国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忘恩负义之徒的句子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今者项庄拔剑舞,   。
(9)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天下皆叛之。
(10)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12)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17.情景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词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词句:   ,   。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   ,   。
(3)《再别康桥》中写徐志摩划着小船在青草中逆流而上去寻梦的两句:   ,   。
(4)《烛之武退秦师》中   写出了秦晋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
(5)《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认为“   ”是不仁道的。
三、句子默写
18.《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   ,   ”。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君之薄也。
(3)《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用假设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主动权的两句是“   ,   ”。
(4)   ,不仁;失其所与,   ;   ,不武。
1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3)   ,不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4)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 长征》
(5)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冷漠、凄清,又惆怅。戴望舒《雨巷》
(6)波光里的艳影,   。徐志摩 《再别康桥》
(7)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 《再别康桥》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9)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烛之武退秦师》
(10)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12)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1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14)   ,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2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   ,   。(《沁园春 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晋侯、秦伯围郑,   ,   。(《烛之武退秦师》)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1.(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在横线上写出原文语句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令初下”就有“   ,   ”的大好局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2)《左传》刻画的烛之武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临危受命,夜说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 (《烛之武退秦师》)
(3)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4)在鸿门宴上范增对项庄说:“若入前为寿,寿毕,   ,   ,杀之。”(《鸿门宴》)
2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
(2)   ,不仁;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 《烛之武退秦师》
(3)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4)   ,   ,泪空流。(陆游《诉衷情》)
(5)   。   ,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23.(2020高一下·瑞安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天地 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烛之武退秦师》
24.按原文填空。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 长沙》)
(2)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4)高渐离击筑,   ,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吾入关,   ,   ,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   ,   ,庄不得击。(《鸿门宴》)
(7)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荆轲刺秦王》)
(4)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5)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戴望舒《雨巷》)
(6)但我不能放歌,   。 (徐志摩《再别康桥》)
2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   ,   ,   。(《沁园春·长沙》)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   ?(《沁园春·长沙》)
(3)   ,   ,   ,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4)夫晋,何厌之有?   ,   (《烛之武退秦师》)
(5)   ,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6)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7)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27.(2019高一上·莆田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8.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4)   ,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5)吾入关,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7)岁寒,然后知   。《论语·子罕》
四、选择题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30.(2020高一上·天水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烛之武退秦师
3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B.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王》)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32.“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译为“使……撤退”。这种名词、形容词或动词作谓语时表示“使宾语怎样”的文言现象称之为使动用法。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此类用法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B.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C.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D.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不阙秦(《烛之武退秦师》) 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B.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C.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D.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姓联姻。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师”,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
B.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舞幽壑之潜蛟(《兰亭集序》)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D.樊於期乃前曰(《荆轲刺秦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36.“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鄙”译为“把……当做边邑”。这种形容词或名词作谓语动词表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的文言现象称之为意动用法。下列各项中加 点词不属于此类用法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B.松龄善其言(《述刘氏行实》)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终于促使秦君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B.在《荆轲刺秦王》中,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气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气氛。
C.《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比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荆轲求取樊於期头颅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秦师》) 有泉侧出 (《游褒禅山记》)
B.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C.樊於期乃前曰(《荆轲刺秦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赤壁赋》)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3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0.《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的一项是()
A.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B.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C.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奏师》)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42.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烛之武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不避个人安危,毅然前往秦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秦晋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秦王的过程。
B.《荆轲刺秦王》选自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记述了荆轲急公好义,誓死抗暴的英雄壮举,故事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C.《鸿门宴》作为我国第一部记载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中的杰出名篇,叙述项羽、刘邦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起伏跌宕,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43.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隋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伯父。季,兄弟排行第二。
D.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拜两次,表示恭敬。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44.(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
C.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舒缓优柔。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45.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点明秦晋凶猛,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并且道出围郑的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无关秦国,为下文写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埋下伏笔。
B.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他自谦的话,他怕自己完成不了此重任,所以想拒绝。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牌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
D.“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4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4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活之
4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4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烛之武退秦师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1.下列子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
A.越国以鄙远 B.秦兵旦暮渡易水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若不阙秦
5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5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拔剑撞而破之
5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若不阙秦
C.群臣怪之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5.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群臣怪之 B.既东封郑
C.使使以闻大王 D.烛之武退秦师
56.下列各项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过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5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若不阙秦
C.群臣怪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对晋丝毫没放在心上,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语言表达
59.《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说辞”,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重要作用。文中以烛之武的语言为主,其他人物的语言很少出现,请从下面两处省略的对话中任选一处,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公乃召烛之武,曰:“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子犯请击之,(谓公曰:“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0.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其中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50字左右)
61.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
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
拟对联:
62.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
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
选篇目:   
拟对联:   
63.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古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古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古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相吻合。
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
选篇目:   
拟对联:   
64.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两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
示例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拟对联:郑庄公求贤士,烛之武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荆轲刺秦王》②《鸿门宴》
选篇目:   
拟对联:   
65.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66.烛之武临危赴难,只身入秦,能言善辩退秦师,请结合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巧舌三寸,退秦师十万
下联:   
67.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
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
选篇目:   
拟对联:   
示例:选篇目:《鸿门宴》
拟对联:鸿门设宴,项羽优柔寡断放虎归山留后患
新丰请罪,刘邦包羞忍耻趁机脱逃得江山
68.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
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
选篇目:   
拟对联:   
示例:选篇目:《鸿门宴》
拟对联:鸿门设宴,项羽优柔寡断放虎归山留后患
新丰请罪,刘邦包羞忍耻趁机脱逃得江山
(按对联的一般要求酌情给分)
69.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70.(2015高一上·长春期中)学习、领悟好课文,可以拓展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下面是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设计的一段写作示例。请参照这种论证形式,以《殽之战》中的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等情节为内容,从后面的四个观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观点,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
观点:①骄兵必败;②忠言未必要逆耳;③莫因贪利而智昏;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示例:人生需要厚积而薄发。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的积聚化作对郑国的一腔赤诚。三寸之舌退秦师,环环相扣,层层铺垫。约取源自博观,薄发更要厚积,智慧源自人生的沉潜。
71.《烛之武退秦师》等都是经典之作,精彩的语言将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并作简要点评。
大堰河 烛之武 佚之狐 郑伯 荆轲 樊於期
人物:   
事迹:   
点评:   
六、名著阅读
72.(2020高二下·南昌期末)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
A组
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荆轲刺秦王》) .
B组
苏武(《苏武传》) 刘邦(《鸿门宴》) 林冲(《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
如果将勾践(《勾践灭吴》)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勾践归入哪一组,并说明理由。不超过60字。
73.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
7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词的词牌名要规定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词的标题则揭示词的内容。
B.《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诗人无所顾忌、无所掩饰的袒露着他纯洁的心灵,他勇敢坦直的声言:“我是大堰河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戴望舒,我国现代诗人,他的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选自《戴望舒诗全编》,其诗集还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例如《烛之武退秦师》。
七、古代诗歌阅读
7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再别康桥》中,第二节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引发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
C.《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D.《再被康桥》中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D
(3)D
(4)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②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句子大意是: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句中“烛之武出说秦穆公”意思是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句意完整,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中间需要有停顿。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D项断句正确。故选D。
(2)D项表述错误,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选D。
(3)D项,“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分析错误,是“戍守在郑国边界”。故选D。
(4)本题应注意:①越,越过;鄙,边邑,此处作动词,“作为边邑”。②敝,损害;知,同“智”,明智;武,符合武德。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⑷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②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意。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掌握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掌握的能力。做此类题目,平时要多积累,特别注意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职人物常用词、表人物个性的词、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表示时间的词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
⑷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2.【答案】(1)B
(2)C
(3)C
(4)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的意思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其中,“国危矣”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与“师必退”构成假设复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D;“臣之壮也”中“也”字为句末语气词,此处应断开,排除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表述错误,应为“寡人,是诸侯的谦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与原文不符,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全部在为秦国考虑。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第二句中,“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焉”,哪里。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C
⑷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3.【答案】(1)C
(2)B
(3)A
(4)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要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狐求见郑伯曰”“曰”,说,和之前断开,排除B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秦军”是“见”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A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吗《左传》是编年体。《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C项,“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D项,“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错误,无中生有。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减少。2)中“举”,举荐;“何功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功。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A
⑷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要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甲】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乙】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
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4.【答案】(1)C
(2)B
(3)D
(4)1)(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封、肆、阙)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定语后置句、其、白)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烛之武出说秦穆公”中“出说”是联动结构,不能分开,排除A、D,“立谈之间”是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的意思,形容时间极短,不能分开,排除B。
故选C。
句子翻译: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非国别体史书。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中,“巧舌如簧”是贬义词语,用来形容烛之武,不当;“以武力威逼”“被亲近人陷害”于文无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封”:“使……成为边境”;“既”:“已经”;“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第二句关键点:“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其”:“这”;“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服”。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D
⑷ 1)(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封、肆、阙)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定语后置句、其、白)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