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导入:地图之变看世界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1992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的迁移
数万年来……所有的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的白人生活在欧洲及中东,所有的蒙古人(黄色人种)种则生活在东亚和美洲,而澳大利亚人则生活在澳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如今,美洲大陆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 ——摘编《全球通史》、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课堂讨论】根据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所学,概括人口迁移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1)原因:
(2)表现:
①欧洲人入侵美洲并建立殖民地;
②欧洲人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③美洲成为族群高程度混合的地区;
④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3)特点:
1.人口的迁移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迁移;
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③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④由欧洲主导;
⑤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
(4)影响:
1.人口的迁移
积极:
①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
②出现了族群混居现象,形成了新的民族;
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消极:
①加剧了对殖民地掠夺;
②印第安人锐减;
③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沉重灾难;
④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在16世纪的上半期,西班牙人侵占了整个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秘鲁。与此同时期,葡人又强占了南美的东部。他们……强占了原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了大部分土著居民,其余的人被迫去从事苦役和陷于贫困的境地。……在西班牙殖民地上,仅从1492-1541年止,印第安人被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歼灭的,算起来至少有1500万人。……根据当时著名的传道士拉斯卡萨斯所目击的报导:在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岛上,在1509年西班牙人刚出现时,共有六十万印第安人,而到1542年时已只剩下不过四百人了。在海地岛起初约有一百万居民,而到1542年时活着的印地人只有二百人了。 ——郑如霖《新航路发现的背景及其后果》
1703年英国议会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
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
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
2.物种交换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哥伦布建立东西两半球的联系后,数以千计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自明朝中期起,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2.物种交换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哥伦布建立东西两半球的联系后,数以千计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马
牛
猪
羊
鸡
小麦
大麦
燕麦
橄榄
葡萄
裸麦
马铃薯
玉米
番茄
可可
南瓜
花生
甘薯
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欧亚
美洲
美洲
全世界
【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自明朝中期起,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积极:
①丰富了物质生活;
②改变了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④促进了落后地区开发
⑤增加粮食产量;
⑥促进了人口增长;
⑦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⑧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带动经济发展;
⑨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
3.疾病传播
(1)概况: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2)影响: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
……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给印第安人
小结:“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移
族群变化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哥伦布大交换
②积极影响:有助于欧洲和亚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消极影响:造成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是欧洲人能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宏观: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学习聚焦:(教材P39)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根据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图并结合教材P40内容,分析全球贸易网络有什么变化?
从空间范围上来看,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大大提升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全球航路的开辟,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太平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
1.原因: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
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葡萄牙船运回的货物清单 (单位:公斤)
商品名 1505年 1518年
胡椒 1074003 2128962
桂皮 8789 1342
肉豆蔻 — 986
紫胶 411 66443
红檀木 — 27978
丝绸 — 2660
总数 1121959 2242112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欧亚大陆一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大部分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海路贸易表现
(1)印度洋贸易:
(2)大西洋贸易:
①欧美贸易: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西班牙在1521-1544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
到16世纪中叶,美洲的金银产量剧增。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万多公斤。
到16世纪末,世界上近83%的贵金属产量为西班牙所控制。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2.海路贸易表现
(2)大西洋贸易:
②罪恶的“三角贸易”: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送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出程:欧洲到非洲(用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换取非洲黑人)
中程:非洲到美洲(贩卖奴隶到美洲)
归程:美洲到欧洲(从美洲运贵金属、蔗糖、烟草到欧洲)
2.海路贸易表现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
获得300%-800%的利润,甚至更高!
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课堂讨论】黑奴贸易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①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人口锐减),造成当地劳动力不足;
③黑奴贸易利润远高于正常贸易;
④政府鼓励和支持;
⑤根本:西欧生产力低下,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积累时期。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原因:
【课堂讨论】黑奴贸易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③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造成当地长期落后;
④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⑤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影响:
2.海路贸易表现
①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
以澳门为据点,参与中日间的丝银贸易。
②西班牙: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
“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3)太平洋贸易:
络
马六甲
澳门(葡占)
长崎(日本)
中国
印 度 洋
太 平 洋
非洲
大洋洲
亚洲
丝绸 瓷器
大 西 洋
(葡萄牙首都)
里斯本
果阿
(印度)
中转站 贸易
葡 澳 门 生丝、瓷器—白银
中国
墨西哥
月港
马尼拉
波托西
阿卡普尔科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大洋洲
“丝一银”对流
白银
丝绸 瓷器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西班牙银元
马尼拉大帆船
中转站 贸易
西 马尼拉 丝、棉、瓷—白银
◎马尼拉大帆船模型剖面图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4)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各国
印度
果阿
澳门
中国
美洲
墨西哥
马尼拉
大量白银
大量白银
丝瓷棉
丝瓷棉
葡萄牙主导
西班牙主导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西欧 诸国 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 贸易 欧美贸易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三角贸易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
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至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澳门→白银(日本)→中国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马尼拉→白银(墨西哥)→马尼拉→中国
【归纳总结】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三、早期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最先进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01
16世纪葡萄牙
02
16世纪西班牙
无敌舰队
03
荷兰17世纪
海上马车夫
04
英国18世纪
日不落帝国
1.概况
①葡萄牙:
16世纪,将巴西变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②西班牙:
16世纪,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③新兴大国(英法荷):
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在亚非北美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历史纵横】
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部分地区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建立殖民地,
掠夺金银,
黑奴贸易。
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垄断商路,
欺诈贸易。
材料一: 16世纪的修道士拉斯·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蹒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望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摘编自[西]卡萨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P42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材料四: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根据教材P42史料阅读、P43问题探究以及所学知识,思考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2.影响
①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冲击了亚洲古老帝国;
③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的进步;
(1)对被殖民地区
到1570年,战争屠杀和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区的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的人口由900万下降到了130万。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从那以后急剧减少了90%。 ---《大国崛起》
1933年“拉普拉普”纪念碑
1866年麦哲伦纪念碑
双面碑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菲律宾宿雾岛上的双面纪念碑
②价格革命:金银大量流入,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领主没落,资本主义发展
(2)对欧洲
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变化,商贸中心转移。
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殖民扩张
商业贸易
大量金银
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封建领主
资产阶级
收取固定地租,购买力下降
获取暴利,实力上升
③社会变革: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归纳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对亚非拉美以及对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
③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欧洲:
(2)亚非拉美:
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社会转型;
(3)世界:
①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②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④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⑤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
经济: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尤其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使砂砾瘠土和山坡地成为宜农土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还推动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同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外交: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
文化:“西学东渐”出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国》。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拓展】对中国的影响
深化拓展:六大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人口迁移之路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物种交换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思想震撼之路 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殖民掠夺之路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社会转型之路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海海上阅兵的讲话
课堂总结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人口迁移——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物种交换——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疾病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
表现: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国家
影响
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表现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社会变革
对被殖民地区
对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