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之谜[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旅鼠之谜[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1-16 17: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知识,培养多角度阅读探究能力。
2.内容探究—文体探究—启示探究—迁移应用,读写结合。
3.人类应注意调节自我,维护生态平衡,以求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文体探究。
2.启示探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猜物,导入新课
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对了,这是北极旅鼠。想知道它有什么令人类难解的疑团吗?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旅鼠之谜》
二、通读课文,探究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教师点拨示例:
1.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介绍旅鼠之谜的科学小品。
2. 这是一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章。
3. 这是一篇以给人以警醒、启示的文章。
4. 这是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
5. 这篇文章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A、繁殖能力惊人;Β、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С、死亡大迁移。
三、跳读文章,探究文体
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兼有记叙文与说明文的特点。
1.从记叙文的角度衡量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 马洛拉斯先生。
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事情的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丹尼斯奥秘。
事情的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小结: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
特殊之处:
⑴所记叙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完全是关于旅鼠的故事。
⑵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
2.从说明文的角度衡量
(1)从表达方式看,旅鼠知识的介绍是典型的说明性语言。
(2)将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提取并连接起来,就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
知识的说明文。
小结: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记叙文和说明文杂交品种,或叫跨文体的文体。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
四、发散思维,探究启示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点拨:
1. 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在它们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2.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3.“旅鼠之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明
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4. 丹尼斯等科学家远离家乡,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的科学精神与
献身精神。
5. 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
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6.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
势。
7.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五、迁移应用,读写结合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例: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还生长着一种狐狸,以旅鼠为生。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中国的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每当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资料宝藏】
1.北极旅鼠
北极旅鼠是北极草原的“主人”,是北极生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北极的生态,可谓举足轻重。旅鼠的繁殖能力令人震惊:30天左右便要当父母(有的才14天),一胎最多可生12只,20天就可成熟;如果一只旅鼠从春天开始生育,到秋天就可以养育出几十万只旅鼠!
旅鼠属草食动物。北极的草长得极慢,旅鼠太多,就会出现粮食危机,更可怕的是,如果把草都吃光,北极的生态平衡将受到彻底破坏。旅鼠的天敌主要是北极狐和猫头鹰,它们的发展将随着旅鼠的多少而自我调节,尽管如此,它们的繁殖速度远远比不上旅鼠,旅鼠在数量非常多的时候,会将自身的颜色从灰黑色演变成橘黄色以吸引天敌来平衡自身的数量,虽然如此仍然无济于事——旅鼠实在太多了,对于北极狐和猫头鹰来说已经是供大于求,“产品”严重过剩。此时,旅鼠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它们的选择是——集体自杀!
这样的情景在北极经常上演——
旅鼠集合起来,然后朝一个方向——大海——集体迁移。途中还有更多的旅鼠加入,队伍越来越壮大,整个北极草原简单就是旅鼠的天下,北极草原长的不是草而是移动着的旅鼠!它们义无反顾,逢山过山,遇水涉水,浩浩荡荡,前仆后继,直抵大海。来到海边便毫不犹豫地跃入大海,几百万只旅鼠抱成一团,在海水里翻来滚去,直至全军覆没……
如此壮烈的场面在人类是不可能存在的。人类虽然有些民族或组织、团体为某种目的而集体自杀,但绝对不是因为人口爆满的原因,他们的集体性自杀与生态平衡丝毫建立不起关系。多数情形下,人类是理性的,在处理生态问题方面采取另外的措施,当感到自身的人口数量过多时,会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来理性地限制生育。旅鼠没有政府,不会发明计划生育的政策,一切都是天然的——天然地生,天然地死。条件恶劣时存活的少,风调雨顺时就生的多。生方面完成没有节制,能生多少生多少,任其自然。数量一多,大自然就承受不了,必须减少数量,于是,它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改变毛色以吸引天敌来帮助调节数量,二是通过极端的集体自杀行为行之有效地控制数量。据说,参加自杀是全部的旅鼠,但途中会有一些旅鼠留下来,它们似乎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担当起繁衍生息的重要使命。
作为旅鼠的重要天敌之一的北极狐,也进化出自杀的绝活:当北极狐多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它们就生一种叫做“狂舞病”的怪病,得病的北极狐会疯狂地跳舞,直至累死为止。这似乎是对旅鼠集体自杀的支持,其实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北极狐知道自己的数量已经多到足以威胁生态平衡了。
动物的灵性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理解与亲近之上,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懂得自身数量对生态的影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数量的措施更能体现出动物的真本领。存活于自然则要保护自然,让一切和谐发展。永久生存之道,被这些生灵演绎得如此完美,人类回头看看自身会不会感到脸红?无穷尽地向自然索取,为一己或一代人之利而不顾自然法则的行为,与旅鼠的变更毛色、集体自杀的行为相比,人类是何其渺小!
但人类是万能的,如果人类可以定居北极,毫无疑问,旅鼠不会再自杀了——本就脆弱的北极生态,一旦有人类涉足,一切都要改写。
2.拓展阅读
生存智慧
张平
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断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种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感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充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的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它生物还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选自《读者》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