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修1 专题学案 机械波——波的干涉,衍射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修1 专题学案 机械波——波的干涉,衍射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23 08:04: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机械波的衍射、干涉
)
(
小故事
)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较量
1818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征文竞赛题目:一是利用精确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二是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求出光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菲涅耳向科学院提交了应征论文。
他用半波带法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产生的衍射花纹。菲涅耳把自己的理论和对于实验的说明提交给评判委员会。
在委员会的会议上泊松指出,根据菲涅耳的理论,应当能看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央应当出现一个亮斑,在当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泊松宣称,他已驳倒了波动理论。菲涅耳和阿拉果接受了这个挑战,立即用实验检验了这个理论预言,非常精彩地证实了这个理论的结论,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一个亮斑。
这一成功,为光的波动说增添了不少光辉。 泊松是光的波动说的反对者,泊松根据菲涅耳的计算结果,得出在一个圆片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点,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过去也从没看到过,因此泊松认为这个计算结果足够证明光的波动说是荒谬的。但是恰巧,菲涅耳和阿拉果在试验中看到了这个亮斑,这样,泊松的计算反而支持了光的波动说。过了不久,菲涅耳又用复杂的的理论计算表明,当这个圆片的半径很小时,这个亮点才比较明显。经过实验验证,果真如此。菲涅耳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而后人却戏剧性地称这个亮点为泊松亮斑。 菲涅耳开创了光学的新阶段。他发展了惠更斯和托马斯·杨的波动理论,成为“物理光学的缔造者”。
(
课堂探究
)
【观察与思考】
观察以下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笔记】 的现象叫波的衍射.
【讨论与交流】
观察以下图片,讨论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笔记】 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 .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
基础演练
)
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
B.对同一列波,缝、孔或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C.只有横波才能发生衍射现象,纵波不能发生衍射现象
D.声波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是由于声波波长较大
声波能绕过某一建筑物传播而光波却不能绕过该建筑物,这是因为( )
A.声波是纵波,光波是横波 B.声波振幅大,光波振幅小
C.声波波长较长,光波波长很短 D.声波波速较小,光波波速很大
如图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和是两块挡板,是一个孔,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对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如果将孔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C.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
在水波槽的衍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频率为,水波在水槽中的传播速度为,为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应为(  )
A. B. C. D.
(
课堂探究
)
【观察与思考】
观察以下图片,讨论两列波相遇后讲如何运动
【笔记】 波的叠加 当两列波相遇时,每列波将保持原有的特性,即 不变,继续按原来的方向传播,它们互不干扰.在两列波的重叠区域内,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两种振动,其振动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的现象叫波的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现象.
【讨论与交流】
讨论当波干涉时,出现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笔记】振动加强的条件:某 时,该质点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的条件: 时,该质点振动减弱.
(
基础演练
)
下列关于波的叠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相遇后,振幅小的波振动减弱,振幅大的波振动得以加强
B.两列波相遇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C.在两列波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这说明声波相遇时互不干扰
波源在绳的左端发出半个波①,频率,振幅;同时另一波源在绳右端发出半个波②,频率(),振幅,为两个波源的中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列波同时到达点
B.两列波相遇时点波峰值可达到
C.两列波相遇再分开后,各自保持原波形传播
D.因频率不同,这两列波相遇不能叠加
关于波的干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在相遇的区域内,一定能发生干涉现象
B.两列波相互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
C.频率不同的两列波叠加时,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D.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时,才可能形成干涉图样
振动最弱,质点振动最强,质点振动既不是最强也不是最弱②该时刻质点振动最弱,质点振动都最强 ③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弱的,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④再过后的时刻,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最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a,b所示,则( )
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a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波均沿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轴正方向传播(图中实线所示),一列沿轴负方向传播(图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均沿轴,则图中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_____的点,振幅最小的是_____的点.
(
课堂探究
)
【观察与思考】
观察以下表格,发现此图所隐含的物理规律
【笔记】多普勒效应 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规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接近,
;如果二者远离,

都是波的特有现象.
(
基础演练
)
如图表示一个机械波的波源S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机械波的波面,A、B、C、D是四个观察者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出( )
A.波源正在向A运动
B.波源正在向C运动
C.B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低
D.D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高
如图所示产生机械波的波源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波峰.
(1)该图表示的是(  )
A.干涉现象 B.衍射现象 C.反射现象 D.多普勒效应
(2)波源正在移向(  )
A.点 B.点 C.点 D.点
(3)观察到波的频率最低的点是(  )
A.点 B.点 C.点 D.点
一个观察者站在铁路附近,听到迎面而来的火车汽笛声的频率为,当火车驶过他身旁后,汽笛声的频率降为.求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空气中的声速)
(
知识点
)
1.波的衍射
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大.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2.波的干涉
波的叠加 当两列波相遇时,每列波将保持原有的特性,即频率、振幅、波长、波速及振动方向不变,继续按原来的方向传播,它们互不干扰.在两列波的重叠区域内,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两种振动,其振动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叫波的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现象.
振动加强的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时,该质点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的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时,该质点振动减弱.
3.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规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接近,同一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比两者相对静止时增多,所以接收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同一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比两者相对静止时减少,所以接收的频率减小.
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都是波的特有现象.
(
课后练习
)
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是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B.波长与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差不多或略大些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
C.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小得多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
D.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大得多时,衍射不明显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的音调变高了,这是因为( )
A.声源振动的频率变高了
B.声波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C.耳膜振动的频率变大了
D.耳膜振动的频率变小了
如图表示一个机械波的波源S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机械波的波面,A、B、C、D是四个观察者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出( )
A.波源正在向A运动
B.波源正在向C运动
C.B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低
D.D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高
(
物理名人
)
托马斯·杨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 )英国医生、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领袖群英、名享世界,而且涉猎甚广,光波学、声波学、流体动力学、造船工程、潮汐理论、毛细作用、用摆测量引力、虹的理论……力学、数学、光学、声学、语言学、动物学、埃及学……他对艺术还颇有兴趣,热爱美术,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并且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了保险经济问题。而且托马斯·杨擅长骑马,并且会耍杂技走钢丝。
天才儿童
1773年6月13日,托马斯·杨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米尔弗顿一个富裕的贵格会教徒家庭,是10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天才禀赋自幼年起就大张旗鼓地显露开来,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杨2岁时学会阅读,对书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4岁能将英国诗人的佳作和拉丁文诗歌背得滚瓜烂熟;不到6岁已经把圣经从头到尾看过两遍,还学会用拉丁文造句;9岁掌握车工工艺,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物理仪器;几年后他学会微积分和制作显微镜与望远镜;14岁之前,他已经掌握10多门语言,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不仅能够熟练阅读,还能用这些语言做读书笔记;之后,他又把学习扩大到了东方语言——希伯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完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瓦锡的《化学纲要》以及其他一些科学著作,才智超群。杨26岁时,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被发现。石碑上刻了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古埃及通俗文字和希腊文。首先阐释这些象形文字的人是法国人商博良,但杨却是把碑文的译文发表成书的第一人。
杨长大后,在职业的选择方面受到了叔父的影响(这位当医生的叔父几年后去世,为杨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遗产,包括房屋、书籍、艺术收藏和1万英镑现款,这笔遗产使他后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能够把他所有的才华都发挥在需要的地方)。
奇人杨
19岁时,杨来到伦敦学习医学,和当时所有的欧洲学子一样,他极力打入上流社会,经常拜访政治家伯克、画家雷诺兹以及贵族社会的一些成员。1794年,杨21岁,由于研究了眼睛的调节机理,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95年,他来到德国的格丁根大学学习医学,一年后便取得了博士学位。
他对医学的学习一直继续到1797年,当时在剑桥的伊曼纽尔学院,同学们都称他为“奇人杨”,嘲弄之外还是能听出敬畏之音。1799年完成学习的时候,他已经读完了一些著名数学家关于振动弦的著作,并进行了深入钻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不过后来他发现他所提出的理论已经有人提出过。这是杨在理论研究领域初次展露才华。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父母送他进过不少名校,但杨还是把自学当作最主要的学习手段。
杨热爱物理学,在行医之余,他也花了许多时间研究物理。
牛顿曾在其《光学》的论著中提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人们对光学的认识几乎停滞不前,直到托马斯·杨的诞生,他成为开启光学真理的一把钥匙,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杨爱好乐器,几乎能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这种才能与他对声振动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光会不会也和声音一样,是一种波?杨做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
这个著名的实验如今已经进入中学物理课本:让通过一个小针孔S0的一束光,再通过两个小针孔S1和S2,变成两束光。这样的两束光来自同一光源,所以它们是相干的,结果表明,在光屏上果然看见了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后来,又以狭缝代替针孔,进行了双缝实验,得到了更明亮的干涉条纹。
然而,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被权威们讥为“荒唐”和“不合逻辑”,这个自牛顿以来在物理光学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这样被缺乏科学讨论气氛的守旧的舆论压制了近20年。
杨并没有向权威低头,而是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不过论文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据说发行后“只印出了一本”。杨在论文中勇敢地反击:“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玩主
杨在物理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他第一个测量了7种光的波长,最先建立了三原色原理: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从红、绿、蓝这三种原色中得到。杨对弹性力学也很有研究,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称为杨氏模量。
1814年,41岁的时候,杨对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了刻有两种文字的著名的罗塞达碑,这块碑后来被运到了伦敦。罗塞达碑据说是公元前2世纪埃及为国王祭祀时所竖,上部有14行象形文字,中部有32行世俗体文字,下部有54行古希腊文字。之前已经有人研究过,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杨解读了中下部的86行字,破译了王室成员13位中的9个人名,根据碑文中鸟和动物的朝向,发现了象形文字符号的读法。
这大约是在1816年前后的事。当时杨对光学研究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讥讽他为疯子,以致他十分沮丧。他便利用其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转向考古学研究。由于杨的这一成果,诞生了一门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新学科。1829年托马斯·杨去世时,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文字——“他最先破译了数千年来无人能解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晚年的杨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学者,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40多位科学家传记以及无数条目,包罗万象。同时他还为一家重要的保险公司担任过统计检查官,并被任命为《航海天文历》的主持人,做了不少工作以改进实用天文学和航海援助。
除了科学,他还沉浸于艺术,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音乐、美术甚至杂技一直滋养着他的生命。他精力旺盛的一生于1829年结束,终年56岁。就在他去世前还在编写一本埃及字典。
1 / 1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机械波的衍射、干涉
)
(
小故事
)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较量
1818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征文竞赛题目:一是利用精确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二是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求出光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菲涅耳向科学院提交了应征论文。
他用半波带法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产生的衍射花纹。菲涅耳把自己的理论和对于实验的说明提交给评判委员会。
在委员会的会议上泊松指出,根据菲涅耳的理论,应当能看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央应当出现一个亮斑,在当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泊松宣称,他已驳倒了波动理论。菲涅耳和阿拉果接受了这个挑战,立即用实验检验了这个理论预言,非常精彩地证实了这个理论的结论,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一个亮斑。
这一成功,为光的波动说增添了不少光辉。 泊松是光的波动说的反对者,泊松根据菲涅耳的计算结果,得出在一个圆片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点,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过去也从没看到过,因此泊松认为这个计算结果足够证明光的波动说是荒谬的。但是恰巧,菲涅耳和阿拉果在试验中看到了这个亮斑,这样,泊松的计算反而支持了光的波动说。过了不久,菲涅耳又用复杂的的理论计算表明,当这个圆片的半径很小时,这个亮点才比较明显。经过实验验证,果真如此。菲涅耳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而后人却戏剧性地称这个亮点为泊松亮斑。 菲涅耳开创了光学的新阶段。他发展了惠更斯和托马斯·杨的波动理论,成为“物理光学的缔造者”。
(
课堂探究
)
【观察与思考】
观察以下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笔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
【讨论与交流】
观察以下图片,讨论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笔记】 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大.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
基础演练
)
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
B.对同一列波,缝、孔或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C.只有横波才能发生衍射现象,纵波不能发生衍射现象
D.声波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是由于声波波长较大
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所以选项A对C错.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是有条件的,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声波的波长在到之间,一般常见的障碍物或孔的大小可与之相比,正是由于声波波长较长,声波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所以选项D也是正确的.
ABD.
声波能绕过某一建筑物传播而光波却不能绕过该建筑物,这是因为( )
A.声波是纵波,光波是横波 B.声波振幅大,光波振幅小
C.声波波长较长,光波波长很短 D.声波波速较小,光波波速很大
【答案】C
如图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和是两块挡板,是一个孔,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对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如果将孔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C.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
从图知水波波长跟小孔尺寸相差不大,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如果孔扩大到比波长大得多,就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所以A,B均正确,波绕过障碍物后,即发生衍射现象时,波的特征并未发生改变,即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不变.故C选项正确,当波的频率增大,波速不变,波长变小,有可能比不变的孔宽小得多,衍射现象就会不明显.故D选项错误.
ABC
在水波槽的衍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频率为,水波在水槽中的传播速度为,为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应为(  )
A. B. C. D.
在水槽中激发的水波波长为,要求在小孔后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应取小孔的尺寸小于波长.
D
(
课堂探究
)
【观察与思考】
观察以下图片,讨论两列波相遇后讲如何运动
【笔记】 波的叠加 当两列波相遇时,每列波将保持原有的特性,即频率、振幅、波长、波速及振动方向不变,继续按原来的方向传播,它们互不干扰.在两列波的重叠区域内,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两种振动,其振动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叫波的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现象.
【讨论与交流】
讨论当波干涉时,出现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笔记】振动加强的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时,该质点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的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时,该质点振动减弱.
(
基础演练
)
下列关于波的叠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相遇后,振幅小的波振动减弱,振幅大的波振动得以加强
B.两列波相遇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C.在两列波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这说明声波相遇时互不干扰
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波的传播具有独立性,不会受外来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两列波相遇以后,仍像相遇以前一样,各自保持原有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只有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任一点的实际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矢量和.
BCD
波源在绳的左端发出半个波①,频率,振幅;同时另一波源在绳右端发出半个波②,频率(),振幅,为两个波源的中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列波同时到达点
B.两列波相遇时点波峰值可达到
C.两列波相遇再分开后,各自保持原波形传播
D.因频率不同,这两列波相遇不能叠加
在同一绳上的两个半波,传播速度相同,由于为两个波源的中点,则两列波同时到达点,即A选项正确.由于波长不同,两个波峰到点的距离不同,不可能同时到达点,即点的波峰值不可能达到,故B选项错误.只要相遇一定会叠加,所以D选项错误.
BD
关于波的干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在相遇的区域内,一定能发生干涉现象
B.两列波相互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
C.频率不同的两列波叠加时,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D.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时,才可能形成干涉图样
【答案】BCD
振动最弱,质点振动最强,质点振动既不是最强也不是最弱②该时刻质点振动最弱,质点振动都最强 ③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弱的,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④再过后的时刻,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最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该时刻质点振动最弱,质点振动最强,这不难理解.但是既不是波峰和波峰叠加,又不是波谷和波谷叠加,如何判定其振动强弱 由于是两个相干波源且它们振动同步,所以某点到两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时,该点振动最强,从图中可以看出,是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到的距离相等,所以必然为振动最强点.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每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是在不断改变的,但振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的点无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振动始终是最强的.故②③正确,选C.
C
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a,b所示,则( )
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a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答案】D
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波均沿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轴正方向传播(图中实线所示),一列沿轴负方向传播(图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均沿轴,则图中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_____的点,振幅最小的是_____的点.
由题可知,这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均沿轴,故为相干波,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相遇时必产生干涉.设分别为两列波的波源,在图示时刻均沿轴负向向下振动,则l,2,3,4,5,6,7,8到两个相干波源的路程差分别为(设波长为)
点1或点7:,点2或点6:,点3或点5:
点4:,点8:
根据两列相干波干涉时加强和减弱的条件知:点4和点8位置的合振动振幅最大,点2和点6位置的合振动振幅最小.
4,8;2,6
(
课堂探究
)
【观察与思考】
观察以下表格,发现此图所隐含的物理规律
【笔记】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规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接近,同一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比两者相对静止时增多,所以接收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同一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比两者相对静止时减少,所以接收的频率减小.
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都是波的特有现象.
(
基础演练
)
如图表示一个机械波的波源S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机械波的波面,A、B、C、D是四个观察者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出( )
A.波源正在向A运动
B.波源正在向C运动
C.B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低
D.D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高
【答案】D
如图所示产生机械波的波源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波峰.
(1)该图表示的是(  )
A.干涉现象 B.衍射现象 C.反射现象 D.多普勒效应
(2)波源正在移向(  )
A.点 B.点 C.点 D.点
(3)观察到波的频率最低的点是(  )
A.点 B.点 C.点 D.点
(1)该图表示的是多普勒效应.选项D正确.
(2)从波长变化情况来看,波源正在移向点,所以A正确.
(3)由于波源远离点,所以,观察到波的频率最低的点是点.B正确.
(1)D (2)A (3)B
一个观察者站在铁路附近,听到迎面而来的火车汽笛声的频率为,当火车驶过他身旁后,汽笛声的频率降为.求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空气中的声速)
设汽笛原来的频率为,火车的速度为,当火车驶近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当火车驶离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由上述两式解得
【答案】
(
知识点
)
1.波的衍射
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大.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2.波的干涉
波的叠加 当两列波相遇时,每列波将保持原有的特性,即频率、振幅、波长、波速及振动方向不变,继续按原来的方向传播,它们互不干扰.在两列波的重叠区域内,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两种振动,其振动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叫波的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现象.
振动加强的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时,该质点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的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时,该质点振动减弱.
3.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规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接近,同一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比两者相对静止时增多,所以接收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同一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比两者相对静止时减少,所以接收的频率减小.
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都是波的特有现象.
(
课后练习
)
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是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B.波长与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差不多或略大些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
C.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小得多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
D.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大得多时,衍射不明显
【答案】AB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A错,B对;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剧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B、D
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的音调变高了,这是因为( )
A.声源振动的频率变高了
B.声波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C.耳膜振动的频率变大了
D.耳膜振动的频率变小了
【答案】C
如图表示一个机械波的波源S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机械波的波面,A、B、C、D是四个观察者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出( )
A.波源正在向A运动
B.波源正在向C运动
C.B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低
D.D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高
【答案】D
(
物理名人
)
托马斯·杨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 )英国医生、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领袖群英、名享世界,而且涉猎甚广,光波学、声波学、流体动力学、造船工程、潮汐理论、毛细作用、用摆测量引力、虹的理论……力学、数学、光学、声学、语言学、动物学、埃及学……他对艺术还颇有兴趣,热爱美术,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并且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了保险经济问题。而且托马斯·杨擅长骑马,并且会耍杂技走钢丝。
天才儿童
1773年6月13日,托马斯·杨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米尔弗顿一个富裕的贵格会教徒家庭,是10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天才禀赋自幼年起就大张旗鼓地显露开来,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杨2岁时学会阅读,对书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4岁能将英国诗人的佳作和拉丁文诗歌背得滚瓜烂熟;不到6岁已经把圣经从头到尾看过两遍,还学会用拉丁文造句;9岁掌握车工工艺,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物理仪器;几年后他学会微积分和制作显微镜与望远镜;14岁之前,他已经掌握10多门语言,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不仅能够熟练阅读,还能用这些语言做读书笔记;之后,他又把学习扩大到了东方语言——希伯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完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瓦锡的《化学纲要》以及其他一些科学著作,才智超群。杨26岁时,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被发现。石碑上刻了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古埃及通俗文字和希腊文。首先阐释这些象形文字的人是法国人商博良,但杨却是把碑文的译文发表成书的第一人。
杨长大后,在职业的选择方面受到了叔父的影响(这位当医生的叔父几年后去世,为杨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遗产,包括房屋、书籍、艺术收藏和1万英镑现款,这笔遗产使他后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能够把他所有的才华都发挥在需要的地方)。
奇人杨
19岁时,杨来到伦敦学习医学,和当时所有的欧洲学子一样,他极力打入上流社会,经常拜访政治家伯克、画家雷诺兹以及贵族社会的一些成员。1794年,杨21岁,由于研究了眼睛的调节机理,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95年,他来到德国的格丁根大学学习医学,一年后便取得了博士学位。
他对医学的学习一直继续到1797年,当时在剑桥的伊曼纽尔学院,同学们都称他为“奇人杨”,嘲弄之外还是能听出敬畏之音。1799年完成学习的时候,他已经读完了一些著名数学家关于振动弦的著作,并进行了深入钻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不过后来他发现他所提出的理论已经有人提出过。这是杨在理论研究领域初次展露才华。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父母送他进过不少名校,但杨还是把自学当作最主要的学习手段。
杨热爱物理学,在行医之余,他也花了许多时间研究物理。
牛顿曾在其《光学》的论著中提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人们对光学的认识几乎停滞不前,直到托马斯·杨的诞生,他成为开启光学真理的一把钥匙,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杨爱好乐器,几乎能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这种才能与他对声振动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光会不会也和声音一样,是一种波?杨做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
这个著名的实验如今已经进入中学物理课本:让通过一个小针孔S0的一束光,再通过两个小针孔S1和S2,变成两束光。这样的两束光来自同一光源,所以它们是相干的,结果表明,在光屏上果然看见了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后来,又以狭缝代替针孔,进行了双缝实验,得到了更明亮的干涉条纹。
然而,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被权威们讥为“荒唐”和“不合逻辑”,这个自牛顿以来在物理光学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这样被缺乏科学讨论气氛的守旧的舆论压制了近20年。
杨并没有向权威低头,而是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不过论文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据说发行后“只印出了一本”。杨在论文中勇敢地反击:“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玩主
杨在物理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他第一个测量了7种光的波长,最先建立了三原色原理: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从红、绿、蓝这三种原色中得到。杨对弹性力学也很有研究,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称为杨氏模量。
1814年,41岁的时候,杨对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了刻有两种文字的著名的罗塞达碑,这块碑后来被运到了伦敦。罗塞达碑据说是公元前2世纪埃及为国王祭祀时所竖,上部有14行象形文字,中部有32行世俗体文字,下部有54行古希腊文字。之前已经有人研究过,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杨解读了中下部的86行字,破译了王室成员13位中的9个人名,根据碑文中鸟和动物的朝向,发现了象形文字符号的读法。
这大约是在1816年前后的事。当时杨对光学研究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讥讽他为疯子,以致他十分沮丧。他便利用其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转向考古学研究。由于杨的这一成果,诞生了一门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新学科。1829年托马斯·杨去世时,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文字——“他最先破译了数千年来无人能解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晚年的杨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学者,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40多位科学家传记以及无数条目,包罗万象。同时他还为一家重要的保险公司担任过统计检查官,并被任命为《航海天文历》的主持人,做了不少工作以改进实用天文学和航海援助。
除了科学,他还沉浸于艺术,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音乐、美术甚至杂技一直滋养着他的生命。他精力旺盛的一生于1829年结束,终年56岁。就在他去世前还在编写一本埃及字典。
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