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填空题
1.音乐会上,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并以 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中。
2.敲击鼓面使其发出声音,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发现纸屑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_________的。实验中 在振动,它被称为 。
3.《黄河大合唱》歌词中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说明 体、 体、 体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
4.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 。置于水中的电子发声器发出声波能把远处的鱼引诱到渔网中,说明 ;我国古代医生用“悬丝诊脉”的方法为病人诊病,说明 ;
月球上没有空气,两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进行交谈,这说明了 。
5.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见下表,表中声速的单位是m/s。
空气(0 ℃) 331 煤油(25 ℃) 1324 冰 3230
空气(15 ℃) 340 水(常温) 1500 铜(棒) 3750
空气(25 ℃) 346 海水(25 ℃) 1531 铁(棒) 5200
由表中信息可知: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表中的信息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_________有关。
6.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图图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s,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时间是 s,该金属中的声速是 m/s。
二、选择题
7.春节,小鑫同爸爸、妈妈在某寺庙中一起敲响了新年的钟声,向全国人民送出祝福。小鑫发现在敲响大钟后,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原因是 ( )
A.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B.大钟的神奇
C.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是空气仍在振动
8.如图图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9.下列能够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 )
A.岸上的行人听到河水的哗哗声
B.海边的人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
10.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11.[2019·北京] 如图图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
12.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图图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旷野里空气稀少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
D.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14.(多选)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图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
三、实验探究题
15.探究声音的传播。 链接例4实验点拨
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猜想:可能需要。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密封盖、小铃铛、铁丝。
实验观察:
(1)封严瓶盖,摇动玻璃瓶内的铃铛,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密封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铃铛,铃声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6.小贺和同学周末结伴去姑婆山游玩,来到大草坪中央,他们对着前方680 m处的仙姑瀑布兴奋地大声喊:“我爱你…仙姑瀑布!”(设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1)请计算出他们的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
(2)他们能否听到自己的回声 说明理由。
17.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比较稀疏,则声音传播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向外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得较上层快,于是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那么试探究下列两种情景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1)烈日炎炎,穿越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或戈壁滩时,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很难听清楚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选填“上”或“下”)拐弯。
(2)我国古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680 m,客船里的乘客听到的钟声至少是 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产生的(设当时的气温是15 ℃)。地表温度比夜空温度 (选填“高”或“低”),钟声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拐弯而传播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参考答案
1.振动 声波
2.声音产生条件 鼓面 声源
3.空气 马的声带 黄河水 气 固 液
风在吼,是由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马在叫,是由马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黄河在咆哮,是由黄河水振动产生声音。说明气体、固体、液体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
4.介质 水(液体)能够传声 丝线(固体)能够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5.小 大 温度
6.3 0.5 2040 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空===3 s;由于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金属管传播的,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时间:t金=t空-Δt=3 s-2.5 s=0.5 s,金属中的声速:v金===2040 m/s。
7.C 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敲击,但大钟仍在振动,而不是空气在振动,故会出现“余音不止”的现象,这并非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8.C
9.D
10.A
11.A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几乎全部抽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12.B 在房间里唱歌,声音传到墙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所以听到的声音更响亮;在旷野里唱歌,声音传播出去,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能反射形成回声,我们听到的只是原声,所以听起来不如图图在房间里响亮。
13.D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故A错误。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故B错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能听到声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图图声音大小、是否有传声介质等,故C错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故D正确。
14.ACD 发声时声带振动,A实验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A符合题意;耳朵贴在桌子上,可听到放在桌子上的手表发出的嘀嗒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不符合题意;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锣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C符合题意;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D符合题意。
15.(1)能
(3)变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瓶内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玻璃瓶传出,所以能听到铃声。
(3)瓶内接近真空后,几乎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摇动铃铛时,就几乎听不到铃声,或者说铃声变小。
(4)通过实验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6.(1)人发出的声音传到仙姑瀑布再反射回来传播的路程:s=680 m×2=1360 m,
由v=得听到回声的时间:
t===4 s。
(2)因为从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为t=4 s>0.1 s,
所以他们可以听到自己的回声。
17.(1)上
(2)2 低 下
(1)因为沙漠地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
(2)根据v=,客船里的乘客听到的钟声传播的时间是t===2 s。
深夜空气温度比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