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选择题
1.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如图图示)放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前16 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的 ( )
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如图图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则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虚像的是 ( )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图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 cm
B.当物距u=30 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8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向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5.[2020·镇江] 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如图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 )
A.透镜甲的焦距为20 cm
B.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
C.第二次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D.光屏移动的距离s<10 cm
二、填空题
6.[2020·陕西]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某次小明去博物馆参观,想把石碑上的文字拍得更大些,可将照相机的镜头 (选填“远离”或“靠近”)石碑。
7.小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主光轴上的A、B、C、D、E、G各点(如图图示),分别按以下情况调整好光屏的位置。
(1)把蜡烛放在 点,光屏上出现的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最大。
(2)把蜡烛放在 点,光屏上出现的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小。
(3)把蜡烛放在 点,光屏上没有出现清晰实像,但通过凸透镜看物体,能够看到一个 立、 的虚像。
8.[2020·丹东] 如图图示,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内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这支笔。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 (选填“变长”或“变短”);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而“改变方向”后的像为 (选填“实”或“虚”)像。
三、实验探究题
9.[2020·锦州] 如图图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图图所示,观察到光屏上有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 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动。(两空均选填“上”或“下”)
10.[探究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上,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图所示),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图图乙所示),看到房屋 的像。(前两空均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进行猜想]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如图图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图下表所示: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小,光屏上的像就越 (选填“大”或“小”),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 。
(2)小明班照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选填“增长”“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
11.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所示完成仪器装配。(F点到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P点到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图图所示),为了使像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这次成的是 立、 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这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20 cm,所以f=10 cm,故A错误。
当物距u=30 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当物距u=8 cm时,u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移动到15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5.B 由图可知,此时的u=v=2f,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2f=20 cm,则f=10 cm,A错误;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此时的像距减小,则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了焦距,所以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B正确;替换乙后,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错误;由于不知道乙透镜焦距的大小,所以无法判定光屏移动的距离,D错误。
6.会聚 二倍焦距 靠近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照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想把石碑上的文字拍得更大些,即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减小,即将照相机的镜头靠近石碑。
7.(1)E (2)A (3)G 正 放大
8.变长 实
装满水的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靠近瓶子时,瓶子起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铅笔逐渐远离瓶子时,透过“透镜”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此时的铅笔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的实像。
9.(1)同一高度 (2)倒立 放大 投影仪
(3)上 下
(1)实验中,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物距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3)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或向上移动光屏。
10.[提出问题] 放大 缩小
[进行猜想]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结论与应用] (1)大 大 (2)远离 缩短
11.(1)上 (2)右 倒 放大
(3)虚 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1)相对于凸透镜和光屏,蜡烛的位置偏低,它成像于光屏的上方,要使蜡烛向上移动才能在光屏中央成像。
(2)蜡烛放在A点,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因此要把光屏向右移动。
(3)B点位于一倍焦距之内,蜡烛在此位置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像与物同侧,即都在凸透镜的左侧,由于是虚像,只能看到,不能成在光屏上,要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