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黄河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黄河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2 14: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黄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黄河》是上海教育版社《地理》七年级“祖国篇”第4章“河流与湖泊”中第二节教学内容。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但同时黄河又是我国历史上的“害河”,曾经给沿岸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梳理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因不同地形、气候、植被条件而形成的水系和水文特征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而且要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加深对黄河的认知,加强关心和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课程标准与校本化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能够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地理信息,并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初步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所以在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理清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之间的逻辑关系,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
学习“黄河”,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说出黄河各河段的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重点与难点
1、重点: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黄河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和治理措施
2、难点:黄河各河段的自然特征;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篇——感黄河 课间,播放《黄河颂》 观看视频 创设意境
概况篇——知黄河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和海的指代对象2、黄河与长江、珠江在长度和年径流量方面的对比表、气候类型图3、黄河流域图 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分析黄河在中国水系中的地位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以及支流 以学生学过的诗词中的语言来引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可以拉近学生与黄河之间的距离。通过数据的对比,以及降水量分布图的探究,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黄河在中国水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知识和读图技能。
奉献篇——颂黄河 上游1、展示黄河河源图片2、展示穿行于峡谷中的黄河3、展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图片4、引导学生总结黄河上游的特点和贡献5、图片展示:羊皮筏子 分析黄河上游河源区的特点分析黄河龙羊峡-青铜峡河段的特征及贡献分析总结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处黄河的特点总结黄河上游的特点和贡献了解黄河上游的人文景观 培养学生的看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黄河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忧患篇——忧黄河 中游1、展示黄河中游景观图以及黄河流域地形图2、壶口瀑布位置图和景观图下游1、黄河下游河段图,黄河流域地形图2、历史上的黄河之患 分析黄河中游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欣赏、了解壶口瀑布分析“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分析“地上河”的危害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灿烂的黄河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治理篇——治黄河 专家会诊治黄河 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特点,利用课本,分析黄河治理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黄河对症下药,树立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结 课堂总结 通过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新知识的升华和深化。
七、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任务学习单
黄河基本概况
河源 注入地 长度 上、中、下游分界点 流经的地形区 流经的省区(简称) 主要支流
2、课后作业:练习册P20 一、二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预测与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学生往往容易将顺序搞混乱,教师应强调干流流向,并予以及时纠正。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量较大,因此上课速度较快,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很好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较为合理,卒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在问题设计方面,按照循序渐进、分析一一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黄河的功与过,并提出治理方案。本节课中,注重对于学生的读图指导,从图名到土里符号,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