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课练:13.1 分子热运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课练:13.1 分子热运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22 21: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不可再分的
B.分子由原子组成,所以原子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灰尘是很小的分子,所以分子用肉眼可以看见
2.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的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图、乙、丙所示),四名同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小华认为图甲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图乙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图丙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3.[2019·盐城] 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红了,这一现象中 (  )
A.只有水分子运动,进入墨水分子间隙
B.只有墨水分子运动,进入水分子间隙
C.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
D.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有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间隙
4.[2020·上海]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
A.雪花纷飞 B.树叶飘落 C.花香扑鼻 D.水波荡漾
5.如图图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两铅块能粘在一起,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以下哪个现象 (  )
A.墨水在水中散开 B.物体很难被压缩
C.折断一根铁丝需要很大力 D.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
6.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  )
A.分子有一定的体积   B.分子间无间隙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7.[2020·仙桃] 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8.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
A.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钢丝绳很难被拉断;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现象:破镜不能重圆;推测:分子之间斥力太大
D.现象:气体容易被压缩;推测: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二、填空题
9.[2020·山西] 新冠疫情期间,科学家为了说明戴口罩防护的重要性,用高速摄像机拍下来打喷嚏的过程。如图图示,数万个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小液滴(气溶胶)组成高密度喷射物,最远可达8 m,大量病毒随产生的小液滴传播开来。小明认为病毒随喷嚏向四周飞散是扩散现象。你认为他的说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你判断的依据是   。
10.[2019·海南] 腌海南粉是海南的特色名吃。在米粉中加入调味汁拌匀,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米粉腌得越入味越好吃。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           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              。
11.如图图示,将50 cm3的水与50 cm3的酒精充分混合后,测得混合液的总质量为90 g,混合液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9×103 kg/m3,该实验说明            。为使此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选填“粗”或“细”)的长玻璃管。
12.如图图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在玻璃板未脱离水面时,测力计示数将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此现象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13.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不能无限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清晨草叶上的两滴露珠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露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
14.肥皂膜实验:在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浸过肥皂水后棉线附着在肥皂薄膜上。林红同学用手指轻轻地碰破棉线左侧的肥皂膜,发现棉线被拉向了右侧,如图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其中棉线的作用是       ,应用的研究方法是
    法。
15.如图图示,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液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图    ,此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    法。
三、实验探究题
16.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后,小明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①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明等同学进行了如图图下实验:取来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如图图示。观察两杯水颜色变化的快慢。
小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到的结论是  。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3)做这个实验时,     (选填“能”或“不能”)搅动杯中的水,其原因是 
 。
(4)请你将上面的实验改成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实验,写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17.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图示。由于液体分子做      ,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答案
1.C  分子和原子都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故 A、B选项错误;分子的尺度非常小,用肉眼无法看到,只能借助仪器观察,肉眼能看见的灰尘等微小物体不是分子,而是由非常多的分子组成的物质颗粒,故D选项错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故C选项正确。
2.B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ρ二氧化氮>ρ空气,若将玻璃瓶按图乙所示放置,密度小的空气将向上运动,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将向下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C
4.C  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因此,雪花纷飞、树叶飘落、水波荡漾都不是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花香扑鼻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C  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墨水在水中散开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B不符合题意;
折断一根铁丝需要很大力,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符合题意;
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酒精分子与水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不符合题意。
6.C
7.B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
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通常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故C正确;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8.B  空气中沙尘飞舞是沙尘的机械运动,沙尘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不是分子,故A不合理。
钢丝绳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合理。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破镜接触处绝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故C不合理。
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大,相互作用力小,故D不合理。
9.不正确 小液滴不是分子,小液滴的运动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
10.扩散(或分子热运动)  扩散越快(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腌制食品入味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11.大于 分子间有间隙 细
水和酒精混合后,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补了对方的间隙,而使总体积变小,所以将50 cm3的水与50 cm3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cm3,根据ρ=可知,混合液的密度大于0.9×103 kg/m3;此实验利用液柱的高度变化显示体积变化,选用细的玻璃管,可以使变化相同的体积时,高度变化更明显,更容易观察。
12.变大 引力 13.斥力 引力
14.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证明引力的存在 转换
15.乙 类比
16.(1)盛热水的烧杯中水的颜色变化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2)控制变量法
(3)不能 即使分子不运动,搅拌也能使它们混合起来
(4)实验方法:将热水杯中的热水换成等体积、与冷水温度相同的酒精(或其他液体),在水和酒精中同时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两杯中的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
注意点:①两杯中的液体温度相同。②在水和酒精中同时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
17.无规则运动 引 汽化
由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这些液体分子要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需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该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了气体,因此液体发生了汽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