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同步测试(2课时)(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同步测试(2课时)(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2 16:04:55

文档简介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
1.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视网膜
C.视网膜、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
D.角膜、视网膜
2.人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
A.镜头、光圈和胶卷 B.胶卷、镜头和光圈
C.光圈、镜头和胶卷 D.镜头、胶卷和光圈
3.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 B.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C.不躺卧看书 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4.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角膜 C.玻璃体 D.瞳孔
5. 预防近视,关注用眼卫生。下图是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和近视眼成像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模拟实验中左边的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的[ ______ ] ______ ,中间的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______ ] ______ 。
(2)在实验中,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蜡烛应向______方向移动,才能使纸板上的图像清晰。
(3)该实验说明:正常人的眼球是通过调节[ ______ ] ______ 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4)某人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视觉的形成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故选:C。
2.C 解析: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小的;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大的,因此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视网膜上分布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故选C。
3.C 解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 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
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故选C。
4.A 解析:眼球就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都对光线有折射作用,但具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晶状体。故选A。
5.(1)[3]视网膜;[2]晶状体 (2)透镜(或左)(3)[2]晶状体 (4)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解析:(1)从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与模拟眼球成像实验比较,可以看出:白纸板相当于3视网膜,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2晶状体。
(2)从下面的图解(注意图中双凸透镜的曲度和光线透过透镜后的折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当凸透镜凸度增大的时候,其折光能力就会增加,其成像点离凸透镜距离就近。如果不改变双凸透镜与白纸板的距离,而只改变双凸透镜凸度的话,要形成清晰的物像,就要缩短蜡烛与双凸透镜的距离,反之亦然。
在该实验中,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屏幕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因此在实验中,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蜡烛应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使纸板上的图像清晰。
(3)该实验说明:眼球在成像的过程中,2晶状体和玻璃体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其中主要起折射作用的是2晶状体,晶状体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不同远近的物体。
(4)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1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2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3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由视觉形成的过程可知,某人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后边的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1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2课时)
1.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
A.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损伤
B.减缓紧张情绪
C.避免呕吐
D.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2.有的人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你知道这与以下哪个结构有关?(  )
A.鼓膜 B.耳蜗 C.前庭与半规管 D.听小骨和鼓室
3. 下列关于耳的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成中耳
B.耳蜗内具有听觉感受器
C.前庭和半规管能够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与维持身体的平衡有关
D.咽鼓管属于中耳的一部分,能够传导声波
4. 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  )
A.鼓膜和大脑皮层 B.听神经和耳蜗
C.耳蜗和大脑皮层 D.鼓膜和耳蜗
5. 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 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 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6. 著名作家海伦 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和形成感觉场所是(  )
A. 视觉 眼睛 B. 听觉 大脑皮层 C. 触觉 大脑皮层 D. 心灵感应 视网膜
7. 人体皮肤中,能感受高于皮肤温度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对这一感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__;能感觉接触和受压等机械刺激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对这一感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__;同时皮肤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感受器。
8.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目前已经能够借助人工电子耳来改善这些病人的声音。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 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 。
(2)听觉的形成过程:(请完成下列图解)
(3)借助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帮忙,可以将外界的 转为电流,直接刺激 ,使得病人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声音。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防止击穿鼓膜。故选A。
2.C 解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可以把声波的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选:C。
3.D 解析:咽鼓管开口于鼓室,不属于耳的结构,故答案选D。
4.C 解析: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耳蜗和大脑皮层,故答案选C。
5.B 解析: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6.C 解析: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形成感觉传到大脑皮层。
7.热觉感受器;手背;触觉感受器;指尖;冷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
8.(1)耳蜗 大脑 (2)1鼓膜 2耳蜗 3听觉中枢(3)声音 听觉神经
解析:接受声波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听觉产生的部位位于大脑,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将外界的声音转化为电流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使得病人感受外界声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