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
1.假设在一个有草、鹿和狼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迅速上升 B.保持稳定 C.缓慢上升 D.先上升,而后下降
2.下列实例能体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易发生大面积虫害
B.过度开垦和放牧的草原容易沙漠化
C.植被过度破坏后的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D.排入生活污水后的池塘几天后恢复清澈
3.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巨大的
B.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和数量 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5.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北方针叶林 D.南方阔叶林
6.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7.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结构比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强
B.此生态系统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
C.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此生态系统中,鹰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的减少而减少。故选:D。
2.D 解析: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结构简单,生物种类少,易发生大面积虫害,自我调节能力弱,故A不符合题意;过度开垦和放牧使草原沙漠化,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故B不符合题意;植被过度破坏后的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植被种类和数量减少,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故C不符合题意;排入生活污水后的池塘几天后恢复清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故D符合题意。故选:D。
3.C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A错误,C正确。在草原上放养一定量的牲畜,可以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D错误。故选:C。
4.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调节能力也越强,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故C正确。故选:C。
5.B 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据此答题。故选:B。
6.D 解析: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A错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该生态系统中鹰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所以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B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正确。故选:A。
1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围湖造田,扩展耕地
C.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D.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2.联合S环境规划署将每年的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今年中国的环境日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人大力开发森林资源,提供更多的木材,用于城市建设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生物废弃物的利用效率
C.推广生物防治,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D.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减少尾气
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指土壤、水、阳光、空气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既能节省资金又能避免污染地表水体
D.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表明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4.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年4月29日开幕,主题为“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C.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
D.注意饮食卫生,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A正确;围湖造田,扩展用地,破坏生态系统,不利于保护环境,B错误;绿化造林,净化空气,有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有利于环境保护,D正确。故选:B。
2.A 解析:大力开发森林资源,提供更多的木材,用于城市建设,破坏了环境,故A符合题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生物废弃物的利用效率,故B不符合题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符合环保理念,故C不符合题意;乘坐公交车出行,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减少尾气,符合环保理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故A错误;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B错误。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会污染土壤,这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故C错误。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故D正确。故选:D。
4.D 解析: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大量被砍伐,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故选: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