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一、话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所选之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温情的冬景、各异的雨季,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定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写作能力和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三、说教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批注法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趣
引用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名句导入新课,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与济南冬天慈善”可亲、笑容可掬形成对比自然进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引用、对比,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蓄势,留有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三名学生朗读课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与适当的指导,纠正字音。
2、播放配乐朗读视频,呈现文本画面,让学生犹如欣赏一幅淡淡的唐代山水画,又好像自己在景中游览,从而将学生带进“出奇”的景色中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冲动。
3、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围绕这一特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前预设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较为零散,为此,我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总分的结构特点进行概括。(板书:温晴;山→秀;城→静;雪→妙水→暖)
【多名学生的朗读,体现教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配乐朗读,纠正同学读书时不足,让学生初次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犹如水墨画;文章内容的概括,虽然多,但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晰,且已经课前准备,也能顺理成章】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受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自己喜欢的写景词语或者句子,并作批注。
2、四人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
4、教师反馈,及时点拨引导。
5、提出问题:有人说“济南的冬天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你认为作者是怎样传达出这一效果的?此时,抓住景物的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妙用、写景顺序的巧用等写景的技法看似疑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学习方法的积累没有比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更有效的。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品读、批注、交流,既是好习惯的体现,也是培养能力的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能起到拨开雨雾见到青天的妙用,是学生始终围绕主题展开阅读。】
第四环节:美读课文,体会情感(12分钟)
1、小组成员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2、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原因,
3、全班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评析,
4、教师引导反馈。
5、学生朗读展示,配上背景音乐《雪绒花》,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读出形象,读出意蕴,读出情趣,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情感美。
【作者巧妙地把叙述、抒情、议论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样的意蕴非美读不可体会其妙处。通过美读、设计方案等,让学生深深体会文章的情感,与同学交流,则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五环节:作业,学以致用
让学生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断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巩固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板书
总的特点:温情
山:阳光下的小山 可爱
小雪后的小山 秀气
城外的远山 水墨画
水:澄清、清亮、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