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 西双版纳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 西双版纳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2 15: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双版纳
(七年级第一学期)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西双版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多数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又是中国地理上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特殊的民族风情,整体难度并不大,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身上。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个区域后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了解,如何利用相关图表分析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对气候、动植物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对基础薄弱学生来说要更多地给予关注,老师要引导他们一步步得出结论,通过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新知识。
二、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不少于150字)
通过中国地理总论和前面几节区域地理的学习,绝大部分同学能读图分析得出位置与气候及动植物的相互关系,教师通过相关图表的呈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呈现有针对性的思考题用讨论的方法引导他们一步步得出结论。本节课主要通过图表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双版纳的位置、面积;掌握西双版纳的河流;知道西双版纳暖湿的的气候特点,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能运用《中国地理图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及相关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方面的特征;能运用书、图册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学会地理分析,了解区域地理。
2、过程与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西双版纳;在研讨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适时提问,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爱国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气候的特征;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
3.教学策略
1、以时势资料为线索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新授课,以问题探究为抓手,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与交流,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3、以知识竞赛小结,加深和巩固知识。
4.教学设备
PPT课件
5.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时势材料导入: 搜集资料,展示学习聆听与思考: 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小百科知识和民族风情的相关资料 从资料的内容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和思考。
教学主题1、边陲胜地2、“植物王国”“动物乐园”3、民族风情 自由发表见解:议一议:(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小组自主学习探究过程:1、小组学习, 2、小组探讨,汇总归纳问题答案。(云南省)(谰沧江自南而北穿越)(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分干湿两季。)(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交流认识过程: 从《中国政区图》的阅读,让学生运用所有学知识,说一说西双版纳在哪儿?1、展示教学资料和探究问题(1)我国与缅甸和老挝两国接壤的是哪个省区?(2)西双版纳的河流的流向与地形地势有何关系?(3)西双版纳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些什么特点?(4)利用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双版纳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5)西双版纳有哪些资源?2、深入学习小组,参与探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3、组织学生交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多渠道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小组学习探究,扬长避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在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与交流能力。
拓展学习 问题探究(这里有2万多种植物,热带植物有5000多种,有象、羚羊、虎、孔雀、长臂猿等国内仅有动物)(多民族地区,有傣族风格的佛教建筑,有泼水节、孔雀舞等民族舞蹈和节日) 提问:为什么称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和动物乐园?举例说明。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有什么特色? 开拓视野,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体验民族自豪感,学会方法。
小结作业布置 学生说。(填图练习) 板书总结,学会方法——一般说来,要全面地了解一个地区,总是要了解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工农业生产、主要城市等方面的特征。我们一起来归纳。 板书总结有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不少于300字)
西双版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学生普遍比较熟悉,如何将学生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本节课重点关注的,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兴趣,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地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课堂上,从学生熟悉的一些场景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呈现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他所熟悉的西双版纳的一些事物、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譬如当地的树的特征,让他们联想到气候的影响,再让学生找出当地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特点,由此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再如从当地的民居联想到气候特点,效果也较好。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客观差异,对部分学生来说,分析原因有点困难,用相同的方法影响了上课效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