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3 08: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目标
1.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了解辽夏金元的变化与延续,并据此史实作出
合理解释。
2.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和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辽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交融
难点: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新课导学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四、社会的变化
新课导学
经济重心南移
合作探究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朝代 特点 意义
宋朝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种植棉花。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辽夏 金元 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
南方植棉: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农业
高转筒车
翻车
合作探究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
部 门 特 点 意 义
纺织业 元朝棉纺织业发展 推动棉纺技术革新;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采矿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 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瓷器质地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瓷器,逐渐形成青瓷、白瓷等不同类型,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合作探究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以前的市 宋及宋以后的市
时间 有时间限制 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地点 市坊分开 打破空间限制,城郊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
管理 市令或市长管理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
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商店可以随时开设。
市的发展
合作探究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市场种类
唐长安城
◎南宋、金、西夏边境榷场分布示意图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汉阳、郸口等地设置榷署。
宋元货币的发展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宋代大量使用铜、铁钱,其官方数量铸造得很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窖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钱荒”十分严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四川商人印发了交子使用,后来官方发现有利可图,改交子为官办。交子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还发明了会子。
合作探究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2—13世纪 城市人口
临安 150—160万人
威尼斯 10万人
伦敦 4—6万人
巴黎 4—6万人
东京
临安
大都
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合作探究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合作探究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
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4)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
的发展。
合作探究 三、经济重心南移
2.历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
合作探究 三、经济重心南移
(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保障措施】
①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②开辟长途海运路线。
合作探究 三、经济重心南移
3.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人才集中。
城市交通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 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 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 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合作探究 三、经济重心南移
①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
②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南北分卷解决了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
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
③当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合作探究 四、社会的变化
4
材料2: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光《书仪》
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
平民社会
材料1: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4: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科举取士不重家世
阶层流动
社会成员平等
国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弛
契约化
商业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城市繁荣
南移过程、影响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大运河与海运
社会的变化
科举制完善
人身与社会控制的松弛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D
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练习反馈
C
2.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