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及当堂达标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及当堂达标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09 20:54: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2、利用课题,理清文脉,抓住重点词、句、段入情入境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体会观察与想象结合,虚实相生以及对比反衬的方法及作用。感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4、初步领悟作者描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写作手法;体会观察与想象结合,虚实相生以及对比反衬的方法及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旨在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中心词)、读懂课文内容,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4、学习描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写作手法,重点体会观察与想象结合,虚实相生以及对比反衬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棵树,一棵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一棵树,板书课题。
题为文眼,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关注文章的标题,我请几个同学来根据我的要求读课题。(正音:柳树,边音)
1、青海高原上有一株柳树。怎么读?指名读。听出来了!强调了描写的事物“柳”,还可以怎么读?
2、强调了生长环境在青海高原上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字,走近这棵柳树,再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及理解
(1)出示学生预习单让生朗读
强调“袤、邃、滞、巍、虐、散”的读音。
根据预习单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生描红,临写。
(2)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大家可以就其中一个生字说说字形,说说意思,可以选一个读读,当然,你也可以就某一个字想到的说一说。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组组的词语看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2、检查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围绕这些内容怎样介绍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的。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是怎么介绍的?(柳树神奇、高原的环境、高原柳的外形;作者猜测和想象柳树生长的历程;家乡灞河的柳树)。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呢?(神奇)
(2)“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同学们,请看,(出示第五自然段)这就是那株柳树。小声读读,看看在你眼中,这是一株( )的柳树,透过哪个词语体会到的?等会儿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这是一株怎样的高原柳?
预设:高大、粗壮、坚韧、顽强、充满生机。(引导学生交流)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体会到这是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能把它的高大粗壮读出来吗?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是写它的树干和枝叶,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你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
③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
重点指导“锻铸”:锻,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或改变物理性质;铸,是将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凝固。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再读一读这句话,想想这里的“锻铸”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巍巍然写出树很高大。)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巍巍然”是什么意思?“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能做个动作吗?脚踩青海高原,头顶蓝天白云,让我们把这株柳记在心间吧。
3、这是一株怎样的高原柳?(高大、粗壮、坚韧、顽强、充满生机)陈忠实并没有直接用上你们说的——(重复学生的词)这些夸赞之词,可读着读着,就让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你们所说的特点(出示:抓住特点),以及高原柳坚韧顽强的精神(出示:赋予情感),这种委婉的叙述就是——(出示:含蓄表达)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者的方法,进行一次练笔。
(1)、出示学习单:
静静思考,在你观察了解到的植物中,哪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怎样的精神?对它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2、学生默想,完成作业单上的思考,简单交流。
3、陈忠实这辈子也见过不少柳,可他唯独用笔记下了这株傲立于青海高原的柳,正是这株高原柳的坚韧与顽强触动了作者的情感,才会让文字充满了张力。其实,我们的视角可以再宽泛些,那些被忽视的、平凡的植物,往往是最值得记录的,你们看:
4、投影出示图片:
崖壁上的爬山虎
砖壁上的青苔
沙漠里的仙人掌
岩缝里的小草
……
5、这些植物让你赞叹的,让你佩服的,让你怜惜的,也可能是让你鄙视的。
6、你到底把目光聚焦谁了呢?请你好好思考一下,按照要求写下来。
出示练笔要求:
模仿课文第五小节,写一个片断,抓住植物特点,带着情感描摹,语言表达含蓄。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记得课文紧紧围绕课题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吗?(高原的环境;高原柳的外形;作者猜测和想象柳树生长的历程;家乡灞河的柳树。)板书:高原环境、柳树外形、生长历程、灞河柳树
3、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呢?(神奇)一起来看看这颗神奇的柳树吧。
4、出示填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二、感受外形生成话题
1、从柳树外形上咱们不难读出它的神奇(在柳树外形和神奇之间打箭头)。那么,(指板书)作者除了描写柳树的外形,为什么还要写高原的环境?为什么还要猜想柳树的生长历程?为什么还要回想家乡灞河的柳树呢?它们与描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板书上打三个?)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可以进行相应的圈画,也可以在旁边空白的地方简要地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一会儿咱们共同交流。明白了吗?好,开始。
预设:
(一)三、四自然段环境恶劣烘托神奇
1、指名回答
(高原环境恶劣,然而这里却生长着一株大柳树,更能衬托出它的神奇。板书:烘托)
2、引导感悟 :三四自然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指名读句子。
3、(出示第3、4段相关句子,指名读句子)
4.(播放幻灯,音乐声起。)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高原——师配乐朗读。
5.同学们,这就是苍凉的青海高原。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过这样一句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在诗人眼里,这连春风好像都吹不到的地方就是青海高原。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是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不下一滴雨,那是相当冷,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青海高原上的土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冻土。同学们,你们看——(指题目)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竟然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柳树,难怪作者在刘家峡水电站大门口第一眼见到它的时候,会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一起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之所以这样的神奇,是因为它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擦掉问号)
继续交流,看看其它部分和描写这株柳树的神奇又有着什么关系?
(二)六七自然段追忆生长艰难凸显神奇
(作者猜测和想象柳树生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却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更能表现出柳树的神奇。)
★先答第6段
1、指名说关系。(答出艰难生长或不容易)
2、趁势追问——你说得很好,这一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它生长得艰难?指名读句子。
3、同学们,看到了吧,这株柳树存活下来容易吗?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不仅要经历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还要(出示:)经历无数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的生长简直是举步维艰!能把它的这种艰难读出来吗?自己练一练。出示:
4、引导朗读:
①女生有谁愿意读。(指名1个女生读)
②谢谢你的朗读,你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生长得艰难和顽强。男生还有谁想读(指一男生)
③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柳树艰难的生长历程不仅震撼着你,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将这份震撼融进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它生命的神奇吧。一起读。
5、同学们,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就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艰难地长大,它战胜了多少磨难啊,终于长成了一株参大大树。又怎能不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擦掉第2个问号)
★先答第7段
1、指名说关系。(答出生长壮大极为艰难或非常顽强)
2、出示:
3、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看,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多么的不容易啊!请大家浏览一下第6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它生长得艰难?(指名读句子)
4、同学们,看到了吧,这株柳树存活下来容易吗?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不仅要经历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还要经历无数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的生长简直是举步维艰!能把它的这种艰难读出来吗?自己练一练。
5、引导朗读
①女生有谁愿意读。(指名1个女生读)
②谢谢你的朗读,你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生长得艰难和顽强。男生还有谁想读(指一男生)
③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柳树艰难的生长历程不仅震撼着你,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将这份震撼融进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它生命的神奇吧。一起读。
6、同学们,这株柳树之所以这样神奇,就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艰难地长大,终于长成了一株参大大树。经历了多少磨难啊,这又怎能不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擦掉第2个问号) 板书:猜想凸显
好,继续交流。作者写家乡灞河柳树和描写这株柳树的神奇又有什么关系?
(三)第8自然段灞河柳对比反衬出神奇
1、指名说。
2、引导感悟对比
(家乡灞河柳树极易生长,而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极其艰难,这样一对比,衬托出高原柳的神奇。)板书:对比反衬
①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说的太好了!等一会儿,老师相信你对这个问题还会有更深的认识。同学们,灞河柳和这株柳,一个是生长在水边,一个是生长在高原——
引读: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高原柳呢?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引读: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而高原柳呢?读——)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②同学们,这样对比着一读,我们分明感受到家乡灞河水边的柳树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无心插柳柳成阴”;而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齐读:
(出示)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 同学们,再小声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这株柳树和家乡灞河柳最根本的差别是什么?
(答出是环境不同:是的,是环境,环境不同就决定它的命运不同,命运不同也就注定它在生活道路中为了保存生命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答生活的道路和命运: (板书:命运)是啊,正是由于命运不同,就注定它在生活的道路中为了保存生命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学们,不比不觉得,这样一比,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而作者却要花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了吗? 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
(生答对比衬托出神奇:这是你前面就已经认识到的,能认识得更深一点吗——想一想,归根结底,这株柳树之所以能铸就神奇,是因为什么呢?)
它敢于同与命运抗争。(擦掉第3个问号,板书:抗争命运)
是啊,正是由于这株柳树顽强地、不屈不挠地同命运抗争,才铸就了这样的神奇!这又怎能不让我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呢?我崇拜它、敬畏它,就是因为这株柳树没有——(师生接读)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出示:
2、是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细细读来,这句话是多么的意味深长。同学们,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你用一两句话简要地写下你的感受。
3、指名读感悟。师点评引读。如:
☆是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抗争。这就是这株柳树教给我们的真理,请你用你的朗读来赞美它吧,读——
☆是啊,命运就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这株柳树的神奇所在,请你用你的朗读来歌颂它吧,读——
☆是啊,人无法选择命运,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就是这株柳树给予我们的启示,请我们一起用饱含深情地朗读来来记这至理名言住吧,一起读——
4、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4、总结:同学们,命运,命运有时就是人生的一枚试金石,在这枚试金石面前,只有勇者才能让生命变得神奇、变得让人望而生畏。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做生活的勇者!
板书设计:
高原环境 烘托
青海高原一株柳 柳树外形 神奇
生长历程 望而生畏 猜想凸显
灞河柳树 抗争命运 对比反衬
附预习单: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书写后自我检查并订正。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2、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组组的词语看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二、我会朗读我会思考
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2、 自读课文,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的柳生存环境有何不同?把有关的语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青海高原的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灞河的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查阅资料。
1、查找资料,摘抄古诗词中有关写柳树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青海高原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观察收集到的资料中这种______________植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精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首先得解决字词,但高年级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级,我于是就设计了四组词语,这样既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时培养学生在文中抓关键词语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由中心词(望而生畏、 起死回生)走向文本。把三、五和八自然段确立为阅读重点,这样一方面推进读懂了的过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2、“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神奇令作者望而生畏”?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我将高原柳和灞河柳进行对比,采用以下的方式:命运和道路的对比、环境和生存的对比、柔媚和壮丽的对比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使学生说、读、悟融为一体。
不足之处:
1、在写字训练上,给学生写的时间还不够充足。
2、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领悟最后一句话时有点急于求成,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由柳树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他们身上具有柳树身上的哪些品格。
教学建议:
语味和情味的培养都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承载,这篇文章就像一块丰厚纯美的“大蛋糕”,在引导孩子读文的过程中,要找到语言的切入点,读懂一个词,就读懂一棵树,也读懂了一种精神。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蓝天深邃 云团凝滞
两合抱粗 百十平米 铁锭色泽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巍然撑立
持久干旱 严酷寒冷 虐杀生灵 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随意抛散 有幸萌发 保存生命 重新抽条 起死回生 九死一生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蓝天深邃 云团凝滞
两合抱粗 百十平米 铁锭色泽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巍然撑立
持久干旱 严酷寒冷 虐杀生灵 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随意抛散 有幸萌发 保存生命 重新抽条 起死回生 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