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通过预习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1、物体的________叫温度。要准确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
2、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4、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 C的意思是它所表示的是 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C,沸水的温度是 C。人的正常体温是37 C 左右,读作 ;
5、使用温度计时,首先应观察它的___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___。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7、阅读课本48页的“小资料” 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并完成下列填空:
(1)金的熔点 (2)人的正常体温 (3)我国最高气温
(4)水银的凝固点 (5)酒精的凝固点 (6) 绝对零度
二、预习反思:
通过预习,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内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课内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温度计
(一)温度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三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热水(不能烫手)。大家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3号杯,感觉有何不同?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插入2号杯,感觉有何不同?
归纳总结:1、什么是温度?
2、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需要用科学的测量工具________
(二)自制温度计
先看课本47页图3、1—1所示的实验,后组内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细管里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知识点二:摄氏温度
1、摄氏度的规定:
2、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12 C 读作__________,人的正常体温约37摄氏度,记作_______。
知识点三:温度计的使用
1、观察温度计,组内讨论,得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用温度计测热水,温水,冷水的温度,并记录。
知识点四:体温计
请同学们观察体温计,找出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的不同之处,完成下表。
名称 结构 量程 分度值 使用前 读数
体温计
实验用温度计
三、达标检测:
1、是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其中正确的是( ),错误的请你指出错误之处:
(1) ;
(2) ;
(3) ;
2、某温度计的示数为-8℃,正确的读法为( )
A.负8摄氏度 B.摄氏零下8度
C.摄氏负8度 D.零下8摄氏度
3、给体温计消毒应采取的办法是:( )
A.用水冲 B.放在开水中煮 C.放在火上烤 D.用酒精棉球擦
4、某体温计的示数是38℃,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四、学习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异同点,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
A.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实验室温度计要高
B.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有一弯曲处特别细,实验室用温度计没有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测量,实验室用温度计也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测量
D.体温计可以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用力甩
2、(1)图A温度计的读数 ,图B温度计的读数 ;
(2)分别画出图C被测液体温度15℃和图D-7℃时,温度计内液柱所到达的刻度值。
(徐登怀 2013.8)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了解有无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熔化的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
2、物质从______态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____________。
3、物质从______态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____________。
4、固体分为______和______。______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例如__________________
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内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课内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
1.动动手:点燃课桌上的蜡烛,让烛液滴在白纸上,请同学们观察蜡的状态变化。
2.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联系上述实验感知得出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知识点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一)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二)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前要明确以下问题:
1、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海波或蜡
2、实验装置,如教材图3.2-1所示。
3、实验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
4、温度计、酒精灯使用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四)探究过程:
1、点燃酒精灯,边加热边观察现象边记录数据。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2、整理实验器材。先把酒精灯熄灭,放在安全处。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状态
下图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分析与论证:
请同学们根据图像总结所探究的物质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
特点及存在状态。
(六)得出结论:
1、有的固体(如海波)熔化时要不断____,但温度____,这类固体叫晶体;有的固体(如蜡)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会____,这类固体叫非晶体。
2、熔化是______过程,凝固是______过程。晶体熔化条件:______、______。
三、达标检测:
1、海波的熔点是 48℃,则50℃的海波处于____态,36℃的海波处于___态, 48℃的海波处于______态。
2、物质凝固时要_____,物质熔化时要______,水开始凝固时的温度是_____这个温度叫做水的_____。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__ __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菜不至于冻坏。利用冰__ __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________面(填“上”或“下”)。
3、灯泡中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______高。在南极考察时,测气温,不用水银温度计,而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_______低。
4、把0℃的水和0℃的冰都放在0℃的房间里,出现的现象是( )
A.水开始结冰 B.冰开始熔化
C.水不结冰,冰也不熔化 D.无法确定
5、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D.温度降低,放出热量
四、学习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 )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密度较水银小 D.对温度变化敏感
2、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C.各种晶体的熔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会不断上升
3、物体吸热之后( )
A.温度一定升高 B.晶体温度不变
C.非晶体温度不变 D.温度不一定改变
4、如下图是某种固体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图像并回答:
(1)固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 ,固体的熔点为 。
(2)这种物质在固态时的名称为 .
(3)图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 分钟
。
(徐登怀 2013.8)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点;知道蒸发致冷。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沸腾的现象,得出沸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学习难点】汽化、液化的应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三种状态之间除了固液之间的转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化?
2、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
3、结合生活现象,说明水沸腾的现象。
4、液化有哪两种方式?
二、预习自测:
1、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______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______温度下进行。
2、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______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时要______热,所以蒸发有______作用。
4、雾与露是空气中水蒸气______形成的。 (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凝固
5、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三、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内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课内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探究 :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水沸腾时,温度会怎样?有哪些现象?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时/min 0 1 2 3 4 5 …
温度/℃
下图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①分析和讨论: 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发现:水的沸腾是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汽化现象。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却 。
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________。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③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 。
④水的沸点与________有关,气压越_____沸点也就越______。(阅读科学世界后回答)
知识点二: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请同学们讨论:夏天,我们洗完衣服后,为什么要把衣服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还要把衣服展开?
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 、 和
2、蒸发吸热
a.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 (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会发生变化吗?
总结:这些事实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物体中 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温度 ,因此液体蒸发有 作用。
b.讨论: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点三:液化现象
1、探讨雾的形成
2、液化气为什么装在钢瓶中?
注:液化的两种方法a、降低温度。一切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b、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
100℃的水蒸气烫伤人比100℃的水更厉害,原因 。
4、结合阅读P90页STS了解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应用。
三、达标检测
1、夏天,当我们从游泳池上来后,风一吹感到很凉爽,这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身上的水的_________,而水_________时要从人体吸收_________,使人体的皮肤温度_________,所以感到凉爽.
2、酒精的沸点是78.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测量沸水的温度时_________(能、不能)使用酒精温度计.
3、用水壶烧水,当水烧开时,在壶嘴附近会出现上升的“白气”,这些“白气”是_________形成的;当“白气”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见了,这是由于_________.我们家庭使用的液化气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储存的.
4、右图是水的沸腾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像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B.在图像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C.在图像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D.在图像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四、学习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 下列事例中,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2、文文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调小,但仍保持锅内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他发现( )
A.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B.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接近
(崔秀美 2012.8)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升华、凝华的特点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升华和凝华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升华、凝华
难点:利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2、在有微风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3、在气温低于0℃的户外经过较长时间仍能把结冰的衣服晾干,为什么?
二、预习自测
1、 物质从____态直接变为_____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在这两种现象中,________过程吸热。
2、 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物态变化的哪一种?
(1)冰是_________ (2)霜是_________ (3)雾是____________
3、 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放出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4、 放在箱子中的樟脑球不见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同时升华和汽化
三、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内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课内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
1、根据P64课本中想想做做的提示和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1)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你能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吗?
2、阅读课本64页,完成以下问题:
(1) 叫升华, 叫凝华。
(2)写出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升华 凝华
(3)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此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知识点二:学以致用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请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小组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及其危害。
3、试解释冬天冰冻的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三、达标检测
1、衣橱内的樟脑丸,过了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______现象;白炽灯用久了,玻璃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灯丝先______后_______的缘故.
2、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屋中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而变成水蒸气;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__而成的.
3、在文艺演出时为了加强演出效果,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白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_________时要_________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成的小冰晶和_____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4、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华的是
A.春天,河面上的冰解冻 B.夏天的早晨,植物叶子上的露珠
C.秋天,江河、湖面上常见的大雾 D.冬天的早晨,在枯草、树枝上常有霜
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液态碘变成碘蒸气
C.冰冻的衣服晾干了 D.冬天,窗玻璃上结冰花
6、严寒的冬天,冰花结在窗玻璃上,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冰花结在窗玻璃的外表面 B.冰花结在窗玻璃的内表面
C.室外水蒸气温度也很低,它不能在玻璃上放热而凝华
D.室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碰到很冷的玻璃迅速放热而凝华
7、下列现象中利用升华吸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8、去年我们山东出现少见的大旱,一些地区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旱情,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撒播到云中使其降雨。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上述人工降雨过程。
四、学习反思: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 )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2、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
A.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气温持续在0℃以下,北方城市里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地上的水迹变干了 D.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3、灯泡用久了玻璃壁会发黑,这是因为 ( )
A.灯丝上的少量钨遇热熔化,变冷后凝固 B.灯丝蒸发和凝固形成的
C.灯丝的汽化和凝华形成的 D.灯丝的升华和凝华形成的
4、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都是放热的是(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凝固、液化、凝华 D.熔化、汽化、升华
5、请用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完成下列填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1)严冬清晨白霜盖地:________,_______热。
2)严冬室外水管被冻住:_________,________热。
3)棒冰含在嘴里变成糖水:_________,_________热。
4)秋天清晨,露珠挂满树叶:_________,_______热。
5)海水晒盐:_________,_________热。
(徐登怀 2013.8)
第四章 物态变化复习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运用科学的物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及关系。
难点: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课前预习学案
一、复习第四章,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形成体系。
二、预习自测:
1、摄氏温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O℃,把1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7℃读作 。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3、海波的熔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 态,10℃的海波呈 态。
4、用质量相等的O℃的水和O℃的冰来冷却物体, 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 过程中要 热量。
5、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这是因为( )
A.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6、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例子是( )
A.积雪融化
B.雾、露的形成
C.霜的形成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7、如图,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磨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D.熔化放热
7、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6℃ 99℃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 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 ℃。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
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沸
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汽化吸热
三、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内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课内探究,重点突破:
【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外,还需要器材有 和 。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
(3)实验中观察什么?
(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 ,沸腾时_ __;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为什么有“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说法?
【例题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海波是_ ____(晶体/非晶体);
它的熔点是__ _____;熔化过程用了 _____分
钟的时间;在B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 __;在D
点海波的状态是__ ______。
【例题3】根据表格,可知在-30℃时,水银呈 态,氮呈 态,萘呈 态。
物 质 熔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萘 80 218
氮 -210 -196
【例题4】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请解释这些现象。
三、达标检测
1、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在其后面的括号内分别填上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1)晴朗的天气时,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 )
(2)冬天天很冷时,可以看到从嘴里呼出的白气;( )
(3)冬天把洗完的衣服挂在外面,很快就冻住了,但衣服也能干;( )
(4)在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房间的窗子上往往会结一层霜。 ( )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4、图4—4中,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A与B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B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 )
A.烧杯A内的水会沸腾 B.烧杯A内的水不会沸腾
C.烧杯A内的水会逐渐减少 D.烧杯A内的水不会减少
5、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6、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四、学习反思: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下列标志表示“节约用水”的是
A B C D
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夏天,装有冰水的搪瓷杯外表面会“出汗” B.电灯泡用久了会发黑
C.冰雪消融 D.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4、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考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因受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5、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
A.冬天,河面上的冰层增厚
B.冬天,屋顶的瓦上霜层增厚
C.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蒙水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7、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下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
(写出3点即可)
① ;② ;③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21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一个成人每天必须摄入2500ml以上的水;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一公顷蔬菜约需水375—525t,一公顷小麦约需水600—750t,一公顷棉花约需水525—750t。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
农业灌溉设备、技术落后和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使大量水资源浪费。
2000年,我国北方发生在不少地方的缺水现象,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因缺水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农作物严重减产,工厂停产,大街上排起买水的长龙。
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为此,我国于1989年7月1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从立法角度确立了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等法律。
(1)读完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家所在地在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我做起”,请提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登怀 2013.8)
A
BCD
C
D
10
0
10
10
0
10
20
20
10
0
10
10
0
10
20
20
10
0
10
10
0
10
20
20
10
0
20
0
10
30
20
AB
B
CD
D
温度/℃
时间/min
60
50
30
40
20
0
2
4
6
8
10
时间/min
90
95
100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