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光现象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_光现象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8-09 20: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知道真空中光速是3×108m/s。
2.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69页-71页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什么是光源?请举例说明哪些物体是光源?大家熟悉的月亮是否是光源?
2.什么是光线?请动手画出光线。
3.光是如何传播的?请举例说明?
4.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5.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是否相同?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1.探究光的传播
(一)大家想知道光的传播有什么规律吗?现在我们按课本要求来探究:
(1)实验器材:
(2)设计并进行实验: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二)学以致用:举出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2.光线
1.定义:
2.应用:
3.光的速度(c)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 。空气中的呢? 水中的呢? 玻璃中的呢 ?通过对比说明 :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三、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每位同学整理、补充、反思,修改刚才学习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完善
四、达标检测
1.早晨升旗排队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前面的一个人,队就排直了,这是应用了光______ ___的原理.
2.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皎洁的月亮 B.眩目的白炽灯 C.晶莹剔透的水滴 D.绚丽的彩虹
4.下列现象中,不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日食和月食 B.皮影戏 C.彩虹 D.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5. 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五、学后反思
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 射击时,战士让缺口,准星和靶心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如图所示,这样就能命中目标。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2.请阅读课本71页科学世界,回答:
(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2)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徐登怀 2013.8)
第二节 光的反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光的反射定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难点: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73页-76页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讨论)
1.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2.写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3.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请举例说明?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1.光的反射规律
大家想知道光的反射规律吗?现在我们按课本要求来探究:
(1)光路图
A N B
i r
O
(2)分析并论证,得出结论:
① ;
② ;
③ 。 2.分析光的反射规律
(1)我们是如何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的?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探究光路可逆
观察实验,能否得出光路的可逆性呢?
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例如:① ;
② 。
4.镜面反射、漫反射(小组讨论)
(1)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区别有哪些?
(2)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每位同学整理、补充、反思,修改刚才学习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完善。
四、达标检测
1.一束光线以 30°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_________。
2.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光线也是_ ___的,这种反射叫_________。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___ _____,这种反射叫____ ___。黑板、桌面等对光的反射,属于___ ____,平静水面的反射属于_________。
3.关于光的反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所决定的平面上
B.入射角增大100,则反射角减少100
C.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D.入射角为10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0
4.一束光垂直射到镜面上,其入射角为( )
A.00 B.900 C.45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6.新学期小华班搬到一间新教室,但是上课时小华却感到黑板因“反光”而刺眼,请你帮他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说明理由。
(1)办法
(2)理由
五、学后反思
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C.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是积水 
D.迎着月光走,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是积水
2.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 )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自然光源
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3. 如图所示,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璜,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__________反射。
4.如图AO是一条与平面镜成60o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5.为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小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小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将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 。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徐登怀 2013.8)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了解平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提高实验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77页-79页的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什么代替了平面镜?思考一下为什么?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凹面镜和凸面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5、凹面镜和凸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活动一:阅读课本8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列问题 (1)、 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__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有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__... 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物体和它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小组内讨论:请把你认为的猜想写在下面并展示在黑板上)
我的猜想是: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实验器材的选择与实验方案的制定。
(温馨提示:“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采用“等效替代法”来完成。)
(1)、 当我们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选用的“替身物体”的大小应该跟原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果你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像的位置上,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该选用玻璃板,还是平面镜来做实验呢?为什么?
(3)、为了量出它们各自到玻璃板的距离,还需要什么?
你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4、小组讨论,你们的实验思路是: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1
2
3
把实验数据填写在记入表中。
你的结论是:
探究二、探究虚像和实像
  (1)如果在平面镜后放置一张白纸作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看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出现物体的像,这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 (填“一样或不一样”),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存在”或“不存在”)的,这样的像叫虚像。
结合活动一、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三、省学检测:
1、“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山峰在平静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倒影”,它是: ( )
A、山的影子 B、山的实像 C、山的倒立的虚像 D、山的正立的虚像
2、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
A B C D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 ___而形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 __。 若小明同学身高1.5m,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__ _m;像与他相距__ __m;
4、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 )
A、变大 B、 变小 C、不变
四、反思与交流: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课后练习学案
阅读课本79页科学世界完成下列问题:
1、(1)凹面镜和凸面镜统称___________。
(2)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
2、 凸面镜使平行光束_________,凹面镜使平行光束_________.汽车的后视镜是_________面镜,利用它可以_________司机的视野.
3、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_________ 面镜,它可以使小电珠发出的光,变成_________光射出去.
(徐登怀 2013.8)
第四节 光的折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光在传播的过程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光的折射?分析光发生折射的条件?
3.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4.为什么折射使池水看起来变浅了?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1.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每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光的传播方向是不是还是直的?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当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不改变,折射现象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规律
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实验(补充:折射光线、
折射角的定义。如图)
[问题]:1.折射光线是向法线偏折?还是向界面偏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样变化?(根据现象回答)
结论:讨论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参照光的反射
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应注意:(1)一点(入射点)、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法线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若一束光由水中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照过去,光会怎样传播呢?
教师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讨论总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光的折射的应用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哪些?看哪组想得多。
【做一做】
1.取一个底部贴有小鱼的纸杯,放到桌面上贴近胸前,逐渐向外移动位置,直到视线刚好看不到杯底的小鱼。
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动,另一名同学向杯中倒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议一议】
1.小组讨论思考小鱼浮现原因作图说明。
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们看到的“小鱼”实际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它比鱼的实际位置要 (高,低或不变)一些。
三、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每位同学整理、补充、反思,修改刚才学习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完善
四、达标检测:
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表示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2.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的是______
A.树荫下地上有很多光斑 B.人在河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C.奇妙的“海市蜃楼”景观 D.从侧面看鱼瓶中的鱼变大了
3.如图所示,光线射到由玻璃制成的三棱镜上后经玻璃和空气的两个界面折射后形成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有经验的渔民在插鱼时,不是向着看到的鱼的方向插,而是向着看到鱼的下方插,这是为什么呢?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漫反射是一种折射现象
B.平面镜成像是一种折射现象
C.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弯曲的,这实际上是折射现象
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些,这是由于池底射向空气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______
A.筷子插到水里,看到它在水面以下的一段向上翘起
B.岸边的树在湖水中形成的倒影
C.注满水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D.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看到树的影子
3. 下列哪个现象为折射的结果:
①筷子水中部分是曲折的;②清澈的水底看起来比实际浅;③太阳未出地平线,人已看到太阳;④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正确的是______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一定发生偏折".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徐登怀 2013.8)
第五节 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色光的三原色。
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亲历光的色散的探究过程;简单了解色光混合。
通过收集、查阅红外线、紫外线的材料,掌握处理信息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红外线与紫外线的概念及其主要应用。
难点:用光的色散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什么是光的色散?举例说明。
2、什么是色光的三原色?
3、什么是红外线?请举例说出红外线的应用?
4、什么是紫外线?请举例说出紫外线的应用?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你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
观察实验:用三棱镜对太阳光进行分解实验。
结论:由上分析得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可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它属于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知识点二:探究:阅读色光的混合(课本P86)
结论:1.将_ ___光、__ __光、__ ___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就能得到其它颜色的光,所以把这三种光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知识点三:什么是光谱?
光谱:太阳光经棱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七种不颜色的光,我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太阳光谱: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红外线:位于太阳光谱上_ _光以外的部分,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其频率最低;
紫外线:位于太阳光谱上_ _ 光以外的部分,其频率最高,人用肉眼看不到。太阳光是紫外线的主要来源,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知识点四:你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有哪些特点吗?
阅读课本86—87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各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一个物体__ __升高,它辐射的红外线会明显增强,因此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_ _作用强,另外其穿透云雾的能力也比较强。
2、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外线的特性与应用
①利用其化学作用强,我们可用紫外线来___________;
②利用其生理作用强,我们可用紫外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我们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每位同学整理、补充、反思,修改刚才学习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完善
四、达标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变弯曲了 B.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向上弯了
C.河中现出美丽的倒影 D.晶莹的露珠在日光中炫丽多彩
2.晴天,人们都喜欢把被褥、衣物拿到阳光下晒一晒,其主要作用是_____
A.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 B.利用紫外线的热作用
C.利用红外线的荧光作用 D.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3.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光,来控制电器,对于这两种“光”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它们都是紫外线
B.它们都是红外线
C.前者为紫外线,后者为红外线
D.前者为红外线,后者为紫外线
4.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 ,三者混合为_____色光;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三者混合是_____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颜色是由_________光合成的。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2.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可见光是一种假想的光,实际并不存在 B.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
C.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直线传播 D.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
3.电视遥控器发出的“光”能控制电视,有时没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接受窗口,按一下按钮,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
A.直线传播 B.折射 C.反射 D.可逆性
4、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急救人员利用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实施求援。据悉有一种生命探测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属于___ ___(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由于人体的温度比周围的砖石等物体的温度高,因此人体发出的红外线______(填“强”或“弱”),请你再举出利用红外线的一个实例_______。
(徐登怀 2013.8)
第四章 光现象复习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光的传播速度、反射定律、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体验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能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物理学的无穷乐趣。
【复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及反射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预习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的物体。
(2)光在 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在真空中的速度。
(4) 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光年是 的单位。
2.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被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光在发生反射时, 跟 和 在同一平面内; 和 位于 的两侧; 等于 。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光路的可逆性
3.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既可以用来成像便于人们观察,也可用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4.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两种介质,斜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在发生折射时, 跟 和 在同一平面内; 和
位于 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 。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光路图。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
(1)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 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2)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 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
(3)光谱
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 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4)红外线: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 。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可用来加热物品。
还可用于红外线遥感、红外线断疾病
(5)紫外线: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紫外线还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另外还具有荧光效应、生理作用(杀菌)。
过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十分有害。
臭氧能吸收 。
二、预习反思:
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大家一块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总起来,展示到黑板上)
二、学习探究,重点突破:
知识点一:归纳总结各种光现象的实例,把它们按照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分为三类。(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知识点二:作图复习。
整理归纳本章的作图题。按照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平面镜成像进行归类记录。
知识点三: 实验复习。
1.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
三、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每位同学整理、补充、反思,修改刚才学习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本章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完善
四、达标检测:
1.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2.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反射面夹角为60°,一束光线AO射到平面镜NP上,光线经两块平面镜反射后与AO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与平面镜的夹角是(  )
A.30° B.45° C.60° D.90°
3.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镜面反射 D.折射
4.以下属于漫反射的是(  )
A.在黑暗中看不见东西    B.能清楚看到黑板上写的粉笔字
C.在穿衣镜前看到自己的像 D.在水中看到月亮的倒影
5.一只鸟在湖面上方5米处的空中飞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水中成虚像  B.像位置距水面5米
C.像比鸟小 D.小鸟与像距离10米
6.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应为5米。
现在由于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米(如图),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 米。
7.潜入水中的人,如能看到岸边的人,它看到的人其实是(  )
A.变矮的人的实像 B.变高的人的实像
C.变矮的人的虚像   D.变高的人的虚像
8. 如图乙所示,一束光从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B面垂直射入,并从玻璃砖AC面射出。请画出该过程的光路图。
 
9.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
10. 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五:学习反思: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
1、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2、物体对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小明想:如果只有镜面反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请你帮他想出两个合理场景。
3、如图所示,人眼在平面镜MN前的P点,用作图的方法确定通过平面镜能看到墙EF上多大的范围
(徐登怀 2013.8)


空气
玻璃
空气
玻璃
空气
玻璃
空气
玻璃
红外线
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