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2)初读课文,自行处理不熟字音;(3)对照课下注释了解词义;(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柳树的诗句。
教学课题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合理的想象,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材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文章文质优美,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层次清晰,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图片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巧铺垫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教师引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用这些词写出了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恶劣,。(课件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 苍凉①、指名读或齐读,要读出青海高原环境的特点。②、师生评价。③、结合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目力所及,作者心中弥漫着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悲壮和苍凉。师展示用百度搜索的青海高原的图片,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在音乐与图片中回忆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朗读、背诵、想象。(二)、精读感悟细品味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生长着一株柳。自由读1~5自然段,思考:你觉得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齐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神奇”在哪儿?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通过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其生命力之顽强。2、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句中的语气词“哦”含有深意,学生也许只能了解:惊讶,风雪高原哪来的这株大柳树?教师点拨,还有其他含义,比如“惊喜”,风雪高原带给人们的的本来是悲壮和苍凉,现在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耸峙在面前,怎不兴发惊喜之情?“赞叹”,柳树顶天立地,绝无仅有,能在这风雪高原生根立足,怎不令人感叹及至敬佩它的顽强生命力呢!3、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了高原如此的一方独立的风景?为何会引发作者这样的疑问?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通过指名两学生演示“两合抱”、告诉学生教室的面积约60平方米来帮助学生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要通过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锻铸”、“巍巍然”、“撑立”等词语。4、这“唯一”的一株柳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自然段)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课件出示)①、“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什么?教师播放青藏高原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读边展开想象,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顽强生长的画面。同时想象此时此刻在平原在水边柳树生长的画面,来体会其顽强的精神。5、作者把青海高原这一株柳树的生命力写的这样顽强,为什么这时候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自由读,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作者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想到了什么?(“九十九”告诉我们它经历的磨难多,“一”告诉我们希望非常渺茫。)(三)、拓展升华明道理1、作者仅仅是在讴歌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吗?学生举例,交流讨论。自强不息的名人如司马迁,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司马迁简介 _视频霍金、海伦 凯勒等等。2、总结课文作者采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借柳树来赞美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不畏怯,这样才能成就自己。3、作业:填关联词语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板书: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神奇 生长命运 人生哲理 不同命运
教学反思本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教师问学生: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课堂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