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再别康桥徐志摩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留学。1921年,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两年。诗人在此树立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于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了。在他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伴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康 桥 情 结康桥( 剑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再会吧》初读诗歌,整体把握。一、检查预习
二、初步感知(明确节奏)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听读(把握好情感)再别康桥 诗朗诵.flv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明确结构层次,把握好本文情感变化
2、分析诗中画境(意象、意境)
3、从“三美”角度赏析诗歌
4、补充再读诗歌,整体把握(按照情感变化理清层次)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新诗的“三美”音乐美:
要有节奏,有平仄,有韵脚
建筑美:
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称
绘画美:
要有传统的诗画相通
再读诗歌,体会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返回《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意境)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明确主题: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文小结赏析现代诗歌的三个角度: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情感线索
诗歌的形式沙扬挪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偶 然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送别诗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
2 选择文中的一个画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