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
教师寄语: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准备】
一、预习内容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介绍“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杂剧(戏剧),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单个曲子,跟现在的歌词大致相近)。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文选自《全元散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疑难问题:(留下一行空白,学生填写)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初读 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学生自由朗读。)
2、听读 (放录音),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3、再读 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三读 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二、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4、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提高: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 净 沙
秋 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四、达标检测: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五、教学反思:
积累思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