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实战演练轻松闯关(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实战演练轻松闯关(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10 19:08:57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析:选A。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鄙”意为“把……当做边境”;C项,“鄙”意为“浅陋”;D项,“鄙”意为“见识短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B。B项,“有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有利于”;A项,“行李”,古义为“出行的人”,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尊称人的妻子”。
3.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谁与归       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 D.何罪之有
解析:选C。例句“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属于宾语前置句。C项,无倒装,属正常句式。
4.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秦晋貌合神离,联盟不可靠。
解析:选D。D项,秦晋关系本质,非烛之武的话。
二、语言运用
5.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请仔细揣摩下面的例子,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例: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在我国,生肖是一种文化,生活中许多常用语都与它有关系,例如,“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气。又如,“________”,比喻________;再如“________”,比喻________。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以上例子可见一斑。
答案:虎落平阳被犬欺 英雄末路威风扫地 初生牛犊不怕虎 年轻人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的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
A. 氾(Fàn,水名)南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越国以鄙(把……当做边境)远
B. 佚(yì)之狐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道)
共(ɡōnɡ,同“供”)其乏困
C. 瑕(Xiá,地名)
何厌(同“餍”,yàn,满足)之有
逢(pánɡ)孙
D. 阙(quē,亏损,削弱)秦
行李 (xínɡ lǐ,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yǔ,结交)
解析:选B。“知”应为“明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无能为也已
解析:选A。B项,说—悦;C项,亡—无;D项,知—智。
3.下列句子与“佚之狐言于郑伯”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B.以其无礼于晋
C.夫晋,何厌之有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解析:选B。例句与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省略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省略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木欣欣以向荣
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C.①夜缒而出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C。A项,连词,因为;连词,表修饰。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对;介词,从,在。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①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②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③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敞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 ①晋侯:指晋景公。②楚子,指楚庄王。③不谷:楚王自称。④陨:下降。引申为“辱命”。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及:到达
B.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 无:不要
C.速即尔刑 即:即使
D.敝邑易子而食 易:交换
解析:选C。C项,即:靠近。在这里引申为“接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A项,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指代解扬。B项,其:①语气词,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他的。C项,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
7.下列语句全部不属于楚国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
①晋师悉起,将至矣 ②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③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④寡君使元以病告 ⑤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⑥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解析:选C。⑤⑥两句是华元向楚国表达宋国坚守的决心和对楚国提出的要求,是楚国退兵的原因。其余不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景公在宋国告急的情况下,听从了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相救,只是派解扬前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
B.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了他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国国君以利相诱,但解扬却趁机传达了晋君的命令。
C.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时,申犀和正为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对楚国撤军表示反对,楚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D.宋人无奈之下,让华元夜入楚师,告诉了宋国城中困难的情况,请求楚师同情百姓的困苦,后退三十里。
解析:选D。D项,理解错误,宋人华元入楚师,虽然说了宋城百姓的困难,但并不是请求楚师的同情,而是表达了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这样才使楚师和宋国结盟而离开。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两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禄:福分;虽然:即使如此;成命:完成使命;国毙:使国家灭亡。
答案:(1)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2)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参考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玉隐匿着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这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我能完成使命,即使死了,又有什么可要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誓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照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三、语言表达
10.(2012·江苏盐城期中考试)阅读下文,仿照例句,概括另两个雕塑的象征意义,要求每条均不超过10个字。
联合国总部有三座雕塑:一座是巨大的金黄色的铜质地球,但是地球已经开裂,名叫“破碎的地球”。这是意大利赠送给联合国的。另一座雕塑是近乎黑色的青铜雕塑,那是一把手枪,但是枪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个结,名叫“打结的手枪”。这是卢森堡赠给联合国的。还有一座著名的雕塑,名叫“铸剑为犁”。这是苏联在1959年赠送给联合国的,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
示例:“打结的手枪”象征着人类要停止战争,禁止杀戮。
(1)“破碎的地球”象征着人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铸剑为犁”象征着人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保护环境,控制人口(2)终结战争,建设世界
11.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说出漫画的内容,并点明寓意。(不超过80字)
这幅漫画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棵大树被拦腰折断,压坏了一所房子,而有人却借大树的断枝悠然地荡起了秋千。
“面对灾难,要保持乐观的积极心态。”(或“讽刺了在灾难面前,不思进取、随遇而安的不良行为”。)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1.选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表现荷花淀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为下文写青年保卫家乡作铺垫;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温顺、善良的形象。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水生嫂为什么这样说?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是主谓倒装句式。(2)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心情急切,一下子就说出这样短促的话。(3)表现了水生嫂所拥有的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3.当知道自己的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从不同角度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对丈夫抗日爱国热情的赞许和自豪;(2)是对丈夫没有和自己商量、自作主张的轻微责备;(3)是对丈夫离家的依恋。
4.揣摩“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揭示的水生嫂怎样的精神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走,我不拦你”说明大敌当前,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家里怎么办?”是希望丈夫在出发前能够考虑一下家里的问题。这是一种含有深情的“启发”却并不要求他来解决。
二、语言运用
5.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请根据示例,任选两则,作出合理解释。
(示例)“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富而视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而视其所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窘而视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贫而视其所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富而视其所为”——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可重用。(意思对即可)
“达而视其所举”——如已处于显赫之位,需要观察他如何选部属。若能任人唯贤,量才录用,自然是胸襟坦荡、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意思对即可)
“窘而视其所为”——对处于困境的人,可以视其操守如何。身处困境,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意思对即可)
“贫而视其所取”——看一个人在贫困潦倒之时的行为。不取不义之财,甘守清贫,则品行高洁。若见钱眼开,如蝇逐臭,就万不可重用。(意思对即可)
6.《荷花淀》的语言具有相得益彰之美,读罢全文,我们会禁不住心驰神往地进入美丽的荷花淀。
请用“芦苇”“微风”这两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不少于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清爽碧绿的芦苇,一棵棵挺拔而立,微风吹来时,发出唰唰的声音,使河岸越发显得清幽。倘若这时恰好有芦苇鸟啼唱,轻灵灵的声音带着水韵,连那洁白如雪的芦苇花,都高兴得伸开紧缩的身躯,随风自由地飘飞起来。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消灭 逍遥  销路  烟硝火药
B.水淀 纱锭 石碇 皮开肉绽
C.棱角 丘陵 凌晨 绫罗绸缎
D.飘飞 漂泊 骠勇 虚无缥缈
解析:选A。A项,都读xiāo;B项,diàn/dìnɡ/dìnɡ/zhàn;C项,lénɡ/línɡ/línɡ/línɡ;D项,piāo/piāo/piào/piāo。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摇橹 打涝 晌午 缝衣透针
B.吆喝 围剿 梭鱼 铜墙铁璧
C.搭理 菱角 震荡 烟波浩渺
D.浸透 凫水 惦记 聚精汇神
解析:选C。A项,涝—捞;B项,璧—壁;D项,汇—会。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除了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外,偷盗中的紧张、焦虑在一旦得逞后的顿然________,以及对自己表现成功的欣赏,都成为偷菜者快感的来源。
②庄学本的作品在休斯敦引起的强烈________,是对我们的艺术观念的一种警醒,也是对这届休斯敦摄影节最大的肯定。
③2010年上半年,我国农副产品特别是________食用油的价格涨幅很大。
A.消释 振动 精制    B.消失 振动 精致
C.消释 震动 精制 D.消失 震动 精致
解析:选C。①语境中指“紧张、焦虑”消除,故用“消释”。②句指作品引起人心的不平静,故用“震动”,而“振动”是物理学现象。③“食用油”是精工制作的,应用“精制”,而非表精巧细致的“精致”。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B.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网也开通了,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真是大快人心。
C.直到临死前,他才翻然悔悟。他告诫徒弟:仇恨会让一个人的人生黯淡不幸,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D.面对金融危机,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应一味归咎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历史上最大的货币操纵国,没有理由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说三道四。
解析:选B。A项,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多指爱情上的)。B项,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属于望文生义。C项,翻然悔悟:形容认识到过错而彻底悔悟。D项,说三道四:随意评论;乱加议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某当红歌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树立一个好榜样。”
B.法国工人在大罢工了一个星期后,法国社会经济运转出现严重迟缓。马赛街头垃圾堆积如山,炼油厂工人封堵油库使法国几乎断油,交通也大受影响……
C.让子弹飞,让物价飞,别让血汗工钱飞!——这是讨薪8年未果的民工打出的“最潮标语”,他们想以此引起政府和媒体注意,希望能够如愿讨回工钱回家过年。
D.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解析:选C。A项动宾搭配不当,“增进”不能与“责任感”搭配;应将“增进”改为“增强”。B项成分残缺,第一个主语“法国工人”后缺少谓语部分。应把“法国工人”放在“在”之后,“大罢工”之前。D项偷换主语,“它的历史”不能与其后的几个谓语成分“存在约300年”“神秘消失”搭配,应在“存在约300年”前加上主语“这个小国”。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锁 门
孙 犁
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自有人代锁。再后,游迹山水之间,行踪无定,抬屁股一走了事,从来也没有想过,哪里是自己的家门,当然更不会想到上锁。
进城以后,我也很少锁门,顶多在晚上把门插上就是了。
去年搬入单元房,锁门成了热门话题。朋友们都说:“千万不能大意呀,要买保险锁,进出都要碰上呀!”
劝告不能不听,但习惯一下改不掉。有一次,送客人,把门锁上了,钥匙却忘在屋里。这还不要紧,厨房里正在蒸着米饭,已有二十分钟之久,再过二十分钟就有饭糊、锅漏,并引起火灾的危险,但无孔可入。门外彷徨,束手无策,越想越怕,一身大汗。
后来,一下想起儿子那里还有一副钥匙,求人骑车去要了来。万幸,儿子没有外出,不然,必会有一场大难。
“把钥匙装在口袋里!”朋友们又告诫说。
好,装在裤子口袋里!有一天起床,钥匙滑出来,落在床上,没有看见,就锁上门出去了。回来一摸口袋,才又傻了眼。好在这回,屋里没有点着火,不像上次那么着急,再求人去找找儿子就是了。
“用绳子把钥匙系在腰带上!”朋友们又说。
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
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前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朋友们说。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
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
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
6.对于为什么要“锁门”,“朋友们”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朋友们”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总结概括。从朋友的告诫、我的心理活动入手分析。
答案:(“朋友们”的观点)时代、环境不同了,所以要锁门。(“我”的观点)门并非一定要锁,要锁门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了。
7.文中四次写“朋友们说”,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朋友们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两个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展开情节;同时在反复强调中突出锁门的重要性,反映出世俗观点的强大力量。
8.联系全文,回答:
(1)作者说“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这里的“一把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至关重要。(1)句要准确理解“锁”;(2)句中要准确理解“这里”。
答案:(1)是指封闭自己,疑心他人,时时戒备的心理。
(2)我曾经走出时时小心、处处设防的生活环境和世俗观念的圈子,如今随着年龄、时代、环境的变化,我又回到这样的环境中。
9.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辞微旨远,发人深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其主题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特别注意概括主题常用的基本语言格式:“通过……表达了……”。
答案:本文通过日常生活小事,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至深感悟: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把家门紧紧锁起来,本无可非议;但万万不能“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三、语言表达
10.观察下面丰子恺漫画《建筑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画信息的能力。漫画内容即画面所能表现的所有信息,正确叙述即可。启示可从多个角度提出,答案不唯一,只要根据画面延伸出来即可。
答案: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1)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11.下面一段文字是《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各地给城管立规矩》的报道的阅读提示,在标点符号的运用、语言准确、连贯、得体等方面存在毛病,请找出四处加以修改。
近日,河南76岁菜农张全会被城管执法人员掀翻菜摊和连扇耳光一事,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广泛关注。尽管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但由此引发的对城管执法方式等问题的口诛笔伐,却依然热度不减。
近年来,就改进城管工作,各地进行了不少尝试。不但是“美女城管”上岗,还是禁止野蛮执法的严格规定,城管柔性执法似乎成为较为普遍的探索。
这样的做法能否起效,执行中还有哪些值得改进?本报记者对福建、河南、贵州等地情况进行了探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涉及病句、标点、准确、连贯、得体等。“广大公众的广泛关注”用词重复;“口诛笔伐”语气太重,适用对象不合适;“不但……还是”不连贯;“似乎”一词使得本应明确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能否起效”是疑问句,应该用问号。
答案:①第一段中“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广泛关注”改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②第一段中“口诛笔伐”改为“探讨”或“探索”;③第二段中的“不但”改为“无论”;④第二段中“似乎”去掉;⑤第三段中的逗号改为问号。(任选其四即可)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时曹操遗权书曰     遗:送给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治:部署
C.奄有其地 奄:覆盖
D.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迎:迎接
解析:选D。迎:投降。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②此天以君援孤也
B. ①莫不响震失色
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C. 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D. ①向察众人之议
②不如早与之绝
解析:选A。均为介词“把”。B项,没有人/不;C项,竟/于是,就;D项,助词,的/代词,他。
3.下面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分别编成四组,请选出人物、情节都与“赤壁之战”(不仅指课文)整个过程有关联的一组(  )
①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
②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
③周瑜打黄盖
④诸葛亮草船借箭,呼风唤雨
⑤诸葛亮守空城,计退司马懿
⑥曹操凌波横矛,对月吟诗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⑥
解析:选A。②⑤不在“赤壁之战”时间段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权拿曹操的信让群臣看,没有人不受到震动变了脸色的。
(2)仍然少不了在下级官署做个小官,乘坐牛车,使吏卒跟随着,与士大夫们交往。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空缺处补写一个总括性的句子。(不超过30字)
要让“敬老”形成浓厚的社会风气,真正使“民德归厚”成为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应该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目前社会上存在种种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现象,如“啃老”、不孝、弃养等,除客观原因外,与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关。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段“总分总”的结构入手,总结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社会应大力弘扬敬老尊老传统,加强对年青一代的道德教育
6.请在以下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段散文,不少于200字。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湾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
王维安在?问石泉,无语,只是默默流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夕阳渐渐下落,一会儿便落进山头的树林里。这时,落日的余辉映红了半边天,柔和的霞光透过云间的缝隙飘落下来,像一层薄薄的轻柔的五色彩纱,轻轻笼罩了像睡熟了的婴儿般宁静的乡村,乡村也被装扮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进村的路上,三三两两走着下地的人们。牵着牛,掮着犁,哼着歌,忙碌了一天又要歇息了。家家户户的房上都飘起了一缕缕青烟,氤氲了整个村庄。烟,轻柔的,缓缓的飘在空中,缠缠绵绵,如蛛丝连着大地,弥漫着清香的饭味。人们也不觉加快了脚步,一身的疲惫,全让袅袅娜娜的炊烟给带走了。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恬适的乡村图。
十三年了啊,久违了,美丽的乡村,你让我如痴如醉,你让我俱疲的身心得到了轻松,你让我又呼吸到了新鲜自由的空气。我庆幸,我挂印的壮举。是啊,在那黑洞洞的衙门里,在那污浊不堪的官场里,又怎会有机会享用这无比的美景!
一、基础考查
1.选出句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③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④五万兵难卒合
⑤烟炎张天 ⑥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⑦雷鼓大震
A.①②④⑦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⑦ D.③④⑤⑥
解析:选C。②禽—擒;④卒—猝;⑤炎—焰,张—涨;⑦雷—擂。
2.选出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孙讨虏聪明仁惠(有智慧)
②鼎足之形成矣(经发展而成为)
③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④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赏)
⑤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
⑥权起更衣(上厕所)
⑦致殷情之意(热情周到)
⑧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长江以南,指江南)
A.③⑤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⑤⑥⑧ D.③④⑦⑧
解析:选A。①聪明:人慧巧,富智力。②形成:形,指形势,局面;成,即形成。④赞:辅助,协助。⑦殷勤:恳切慰问。
3.选出加点词意思与现代词语相同的一项(  )
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江山险固,沃野千里
解析:选D。A项,北面,北向,面对北方。B项,其实,他实际上。C项,妻子,妻子儿女。
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解析:选A。A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淝水之战(节选)
司马光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劳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阵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闲将略        闲:熟悉
B.精兵五千人趣洛涧 趣:急促
C.融驰骑略阵 略:夺取
D.摄书置床上 摄:收取
解析:选C。略:巡视(阵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A项,介词,向/介词,比;B项,连词,表目的,来;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指代晋兵/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谢安镇定自若、成竹在胸一组的是(  )
①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②遂命驾出游山墅 ③谢安有庙堂之量 ④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 ⑤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⑥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A。③是桓冲的评价,④是叙述当时的情况,⑥是表现他内心的激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本文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情节曲折动人。
B.本文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从作战的内部和作战双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前秦失败,而弱小的东晋胜利的原因。
C.本文语言描写极有特色。语言描写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还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D.苻坚的失败,与其说是东晋战败了前秦,不如说前秦自己败给了自己。朱序在队伍中趁机离散军心,也使前秦兵败如山倒。
解析:选A。并没有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
(2)“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恐惧的神色。
(3)那些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到来,昼夜不敢停歇。
参考译文:
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紧接着就闭口无言。谢玄不敢再问,就让张玄重新请求指令。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在有利的形势下投子打劫,反而还不能获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保卫京师。谢安固执地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软弱,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
冬季,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十分害怕,想用不交战的办法来拖垮前秦的军队。谢琰劝谢石听从朱序的话。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在离洛涧十里的地方,梁成扼守山涧布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派部队断绝了他们归途上的渡口,前秦的步、骑兵全都崩溃,争先恐后地逃向淮水,死亡的士兵有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全部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军粮。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的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恐惧的神色。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那些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三、语言运用
10.拟一副对联,概括赤壁之战及其影响。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
答案:(示例)上联:曹操大意失九郡 下联:周瑜小心定三分
横批:赤壁之战
11.(2011·高考浙江卷)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
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要抓住广告用语的特点,并表现图像内容,有号召力。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首先要注意图表细节,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其次根据本考题要求,评价图画的创意时,注意从多角度分析。
答案:(1)(示例)购买就等于杀戮,对象牙制品说“不”!
(2)①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个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②构图简洁,图片与文字搭配巧妙,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它们的未来将通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