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实战演练轻松闯关(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实战演练轻松闯关(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10 19:09:05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半步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发动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解析:选B。兴:起。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顺风而呼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⑤黑质而白章 ⑥吾恂恂而起
A.①③⑤ B.②④
C.④⑤ D.③⑥
解析:选C。④⑤表并列,③表转折,①②⑥表修饰。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以 “朽木”与“金石”作比较,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选C。关键在于“舍”还是“不舍”,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积累善行养成品德,就能悟到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的头脑里具备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全社会掀起国学热,都把国学经典当做“心灵鸡汤”的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又出台经典诵读的新规定——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传统文化经典。对于这一点,曾在央视主讲过《弟子规》的钱文忠教授无奈地表示,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要吃亏的。
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对于少儿学经典,还是应该热情鼓励,大力支持的,给孩子们多选择一些陶冶情操的传世名作,吸纳众家之长,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正确选择的能力,相信中华文化遗产会更加恩泽后人。
(观点二)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但对经典进行片面的、僵化的背诵和循行,本身就是错误的,到社会上肯定行不通、要吃亏,这正印证了那句古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面对古代典籍,保持一种广泛吸收、独立思考、与时俱进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古代智者的忠告。
(观点三)现今社会大环境失信、失义的事情太多,社会上一些不正风气,也造成了许多“老实人、正派人吃亏”的无奈现状。所以一味地推荐传统文化经典是不可行的。
6.在下面文字的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意畅通。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①________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②________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③________,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解析: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推断,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不是……而是……”“只有……才……”都是固定搭配,第③处前后是因果关系。
答案: ①而是 ②只有 ③因此(所以)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槁暴(pù)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驽马(nǔ)
生非异(xìnɡ)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ɡ)
解析:选B。A项,楫应读jí;C项,镂应读lòu,驽应读nú;D项,锲应读qiè。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锲而不舍(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臂非加长也(更加)
解析:选C。A项,:使……弯曲;B项,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D项,备:具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于:①介词,从;②介词,比。而:③连词,表递进,并且;④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选A。B项,“以为”,把(它)做成……;今义是认为;C项,“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渊博;D项,“寄托”,寄身,安身;今义是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5.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以为轮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选D。A项,状语后置;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①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算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②,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③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④,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⑤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⑥,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 ①寤:通“悟”。②伎:通“技”。③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④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⑤鸱:鸱鸮(chī xiāo)即猫头鹰,古人视为恶鸟。⑥早刑晚舍:用刑宁早,纵舍宁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郑重:频繁
B.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笔:动笔
C.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 佳快:优秀
D.不知诚己刑物 刑物:惩罚他人
解析:选D。刑物:给人做出榜样。刑:通“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A项,介词,来/介词,把;B项,助词,的/代词,冰;C项,连词,表转折,却;D项,介词,对/介词,从。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论述“勤学”必要性的一组是(  )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②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③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④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⑤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⑥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⑦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⑧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⑤⑥
解析:选D。③某些士大夫耻于勤学;④富家子弟不学无术;⑦如何勤学,要学古人;⑧如何勤学,要博学求之。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即使无衣食之忧,也不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B.“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塞默低头,欠伸而已”等词句形象地描述出了腹无诗书者自受其辱的情状。
C.在作者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而在于获得技艺,才能提高自己的谋生本领。
D.“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作者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注意向身边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解析:选C。“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错。“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获得技艺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作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讲求“德艺同厚”的。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需勤奋学习,何况普通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过多举例,姑且举近世紧要的事说说,以便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能经受磨炼,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种用品,当艺人的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的就要谈论儒家经书。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还有的人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所知,如坠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伸懒腰的份。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何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有愧受辱呢!
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我充实。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学而且又值得珍惜的技艺,没有能超过读书的。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要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神农以来,在这世界上,总起来认识了多少人,见识了多少事,对一般的人的成败好恶,固然不值得提起来议论,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
人们看邻居、亲戚中有出人头地的人物,懂得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学习古人,这是多么无知啊!一般人只懂得跨骏马,披铠甲,手持长矛强弓,就说自己也能当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的阴晴寒暑,分辨地理的险易远近,比较权衡逆境顺境,审察把握兴盛衰亡的种种奥妙。一般人只知道当宰相的秉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聚财储粮,就说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的种种周密之处。一般人只知道私财不落腰包,公事尽快办理,就说自己也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免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一般人只知道依照法令条律,判刑宜早,赦免宜迟,就说自己也能秉公办案,却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凭借诱使作奸者暴露,不用反复审问而弄清案情。推而广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僮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都有在德行学问上堪为前辈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广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有好处的。
三、语言表达
10.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陈正) 2011年6月9日,荀子文化节开幕式及荀子坐像揭幕仪式在邯郸市荀子中学举行。
据介绍,本次文化节以“弘扬荀子精神,打造特色文化”为主题,活动时间为期一周,将设书画摄影大赛、征文比赛、校本革命论坛、十佳歌手大赛、趣味运动会等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同时,树立师生“积善成德,锲而不舍”的理念。
荀子中学作为邯郸市第一家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国办中学,立足荀子文化,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文化气息充溢校园的每个角落。举办此次文化节,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办学理念。开幕式当天,荀子中学千余名师生进行了大型文艺表演,并为荀子坐像揭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邯郸市荀子中学举办荀子文化节
11.(原创)如果你在逛公园的时候看见祖孙俩正在嗑瓜子,瓜子皮扔了一地,你想去提醒他们并将地上的瓜子皮捡起来扔掉,该如何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朋友,咱们和爷爷一起玩“让瓜子皮回家”的游戏好吗?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
B.圣人之所以为圣 所以:……的方法
C.于其身也 身:自身,自己
D.句读之不知 知:理解,通晓
解析:选B。所以:……的原因。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思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填然鼓之 ⑥吾欲之南海 ⑦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⑥/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选B。①②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它;④人称代词,他们;⑤音节助词;⑥动词,到……去;⑦结构助词“的”。
3.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解析:选C。根据文意即可得出答案。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选D。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你对《师说》的理解和对韩愈的认识,为他写一段评论文字。不少于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文如长江大河,浩浩流传;气若泰山北斗,千年不衰。摈弃流俗,倡导古文。不畏士人聚骂,论述学者必有师。他对真理的执著,对陋习的批判,对师道的传扬,给我们的不仅是非凡勇气,还有为人师的气魄。
6.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A项,老师/学习;B项,疑难问题/糊涂;C项,学习;D项,道理/方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而教之
B.郯子之徒 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
解析:选D。A项,代词,道理;代词,他们;B项,代词,这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助词,的。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登东山而小鲁
解析:选AD。A、D两项与例句加点词都是意动用法。
4.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名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2)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4)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学而大遗 (2)术业有专攻 (3)择其善者而从之 (4)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热,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      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诬加
D.余以为过言 过:过失,错误
解析:选D。过:过分,过头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B.又挈挈而东 吾从而师之
C.至无雪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愈以是得狂名 以召闹取怒乎
解析:选A。A项,都是“的”的意思;B项,表修饰/表顺承;C项,才/竟;D项,因为/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7.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解析:选D。D项是批判士大夫,不是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
8.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
B.抨击诋毁韩愈和自己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表明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解析:选C。结合本文题目“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知这是一封给韦中立的回信,主要问题是“论师道”,因此A、D两项都与本文内容无关。B项中“蜀犬吠日”说的是士大夫诋毁抨击韩愈,原文中有“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可见柳宗元还没有受到诋毁抨击。因此B项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以下”“益”“事”的翻译。(2)注意“以为”“吾子”“病”的翻译和反问语气。
答案:(1)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
(2)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受辱吗?
参考译文:
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还有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招收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当起老师;世人果然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好几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分了。六七年前,我被贬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了好几天,一直到雪化完后才不叫。这以后我才相信之前听说的话。现在韩愈已经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受辱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因此也会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当今天下的人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招惹来喧闹和恼怒呢?三、语言表达
10.请根据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机。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11.教师节到了,春晖文学社决定出一期庆祝教师节的专刊。请你以主编的名义,给“专刊”写“编者按”。
要求:用稿件的篇名串编起来,感情真挚,在120字以内。稿件篇名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心灵的灯光》《我的老师》《我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亲爱的读者,伴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走进了第二十个教师节。老师,我的老师,是你用心灵的灯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你分明就是那个托起明天的太阳的人!在这充满温情与祝福的日子里,我将踏着你的足迹,实现我的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