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草原》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10 20: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原》说课稿
《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会认,会读,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3.根据语句展开想象,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初步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农村中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一组“西部风光图片”,有茫茫的戈壁、美丽的雪山、巍峨的高原、还有辽阔的草原。
2、告诉学生:认识西部就从草原开始。板书:草原
3、说说自己眼中的草原是怎样的?(调动积极性与好奇心)顺势进入第二步骤。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2、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生词,遇到不懂的地方,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教师只需在检查时提醒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引导从“风光美 人情美”进行概括。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课文 感受风光
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2、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反复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3、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①我让懂国画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如果学生不懂国画,就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②接着,我再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③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 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4、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趁热打铁,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把自己此时最深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定将心中积蓄的情感一吐为快。这一读写结合,将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最后,再次回归整体,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有感情地背诵第一自然段(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看着书朗读)。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将使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再次得以升华。
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下节课
(四)、指导书写 掌握字形
四、说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美 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