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草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10 20:5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疾驰、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感受内蒙大草原美好的风光鸡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了歌曲,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做客,一起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吧!
3、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开门见山地揭示本课的课题。再加上优美的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请大家来欣赏。
3、播放草原的录像。
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你又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使他们在搜集与汇报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
4、自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
5、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全文分成两部分:(一)草原的景色。(二)草原的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三、品读感悟,体会景美。
1、静静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句子抄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静静地读是独立思考,动笔去画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动静结合,语文学习才会活起来。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善予归纳,这是学习者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讨论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的收获要在共享之中才变得有价值,也才会深入推动个体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合作学习。
⑴ 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
⑵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乡上了白色大花。
⑶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费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⑷ 体会“喧染”与“勾勒”的不同。
⑸ 教师板画小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因此,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加上教师的板画辅助,掀起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使课堂教学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美景。
5、朗读体会,能背诵的句子可背诵:
⑴ 让学生用画面形式来表现第一段文字,并想象牛羊会想些什么?
⑵ 学生可读,可背本段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协同板画,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领会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面美,使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学生正确朗读。教师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自由读课文。
2、如果说草原的美景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么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4、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深?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读,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体会草原人民的深情。从而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做好准备。
5、全班交流:重点交流: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引导学生读出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通过重点词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像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淳朴。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
引导学生拓展想像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思路,走进文中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⑴ 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⑵ 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⑶ 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⑷ 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学习情绪被调动,学生情绪完全高涨,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境界是最值得鼓励的,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化为有感表的朗读,鼓励学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体现了学生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阅读过程。
⑸ 投影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
设计意图:朗读想像使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1、布置自选作业:
⑴ 学习草原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⑵ 以《老舍先生,我想对您说》写一篇读后感。
⑶ 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走进草原》的主题队会。
设计意图: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了作业内涵,正所谓:课后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2、配乐《草原夜色美》,出示老舍像。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牧歌中,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这位语言大师,用他朴实、真挚的语言带给我们一篇情真意浓的优美散文。老舍先生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和话剧,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广泛地去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知识进行延伸。
五、课堂练习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响应的扩号里:
疾 ⑴ 疾病 ⑵ 痛苦 ⑶ 痛恨 ⑷ 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⑷ ) 疾恶如愁(⑶ ) 疾风知劲草(⑷) 疾苦(⑴)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安静) 羞涩( 害羞 ) 拘束( 约束 ) 
洒脱( 潇洒 ) 回味( 回想  )
3、比较下面句子,哪句表达更具有特点,并说明理由: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4、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5、你能利用本文的直抒胸臆,精描细写的手法,来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吗?请你试一试。记住要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资料平台:
蒙古包简介:
历史上的蒙古民族曾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茫茫草原,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是牧民的家。蒙古包,这种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便成了牧民们流动的家。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蒙古包的设计基调奇特、美观、明快。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家。千百年来,蒙古族以畜牧业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寻觅水草丰美的牧场,经常需要搬迁。蒙古包恰好能适应这种需求。移场放牧时,把毡子拆下来,百叶哈那、包顶折叠起来,用勒勒车拉到新的牧地后,很快又可以支起来居住。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游记中曾盛赞忽必烈远征及狩猎时所居毡帐的宏伟壮观。如今的蒙古包还成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的一大景观。天南海北的旅游者来到草原,都希望能住进蒙古包,喝上一碗奶茶,吃上一把炒米,再撕上一块手扒肉,来体味一下草原生活的新奇,为日后的游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老舍
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他在解放前创作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遭遇。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先后写了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等,歌颂新社会,语言生动幽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草原》摘选自他写的《内蒙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