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4《天净沙 秋思》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4《天净沙 秋思》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2 22: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走近作者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文体常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节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形容悲伤到极点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整体感知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示例: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细读品味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
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
悲苦。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
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
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
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白描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
迟暮苍凉之气氛。
“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
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
愁。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为全篇主旨所在,表达了天涯
沦落之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白描。
写作特色
内容主旨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仅用28字就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悲苦之情。
白描
拓展延伸
白描特点:
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了解白描的特点,然后阅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再次感受白描的特点,找一找它写了哪些景物,再给它描绘的画
面命名。
景物:落日、苍山、白屋、柴门、风雪
画面:风雪夜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