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材料一: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 食货志》
材料二: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
—《史记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史记.叔孙通传》西汉建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呢? 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 一、汉承秦制:背景:汉朝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含义: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
区别:既有继承,又有损益汉宽简疏缓,秦急切苛刻实行郡国制王国问题“七国之乱”刘邦封异姓王的原因是什么呢?笼络人心,与项羽争天下 异姓王的被翦除 狡兔尽、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刘邦封同姓王的目的是什么呢?“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巩固刘家江山 刘邦在建国初期,实行“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国的国王自行治理,让他们充当中央政权的屏障。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吴楚七国之乱晁错周亚夫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直接诱发“七国之乱”。 二、布衣将相之局:西周:世卿世禄制度(贵族世袭)战国:军功授爵或国君任命秦末:王侯将相不分贵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发出感叹: “大丈夫就当如此!”项羽看到秦始皇的车驾,说:
“彼可取而代之。”
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布衣将相之局萧何
县吏——相国曹参
县吏——相国陈平
游士——丞相周勃
吹鼓手——太尉灌婴
布贩——太尉樊哙
狗屠——左丞相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黄老思想: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派别,尊黄帝和老子为始祖。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思想,主张“礼法并用”,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恭俭朴素”,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萧规曹随原因: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
吸取秦暴政短命而亡的教训
长期战乱,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经济
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
汉文帝像文景之治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轻徭薄赋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省刑约法以农为本统治政策:具体内容:——叶小兵施洪昌《互动中国历史》香港文达出版社104页废除严刑酷法,将新刑律颁行天下。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递去头发,以铁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无为而治”的利弊利: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出现”文景之治“社会景象。弊:导致地方豪族势力的膨胀,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容易出现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激化社会矛盾。汉承秦制,一方面是指西汉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度;
另一方面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包括: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施分封制;摒弃法家有为的思想,推行黄老无为思想;吸取苛政亡秦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承秦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恢复经济,有利于巩固西汉的大一统政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初实行的很多权宜政策,日益不合时宜了,甚至起到了消极作用,直至汉武帝时代,进行全面的改革,才可以称的上全面地“汉承秦制”。 后人常用“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