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2 22: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导入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内容与叙述特点。
2、认识中国人民军队、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从而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习以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精神品质、表现事件重大意义的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作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了解“百团大战”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书本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了解《聂荣臻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文体知识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文体知识
井陉(xíng) 殒命(yǔn)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颠簸(diān bǒ)
襁褓(qiǎng bǎo) 幡然(fān)
无辜(gū)
字音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词语
划分层次,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引述战争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第2-10段),回忆大战中的插曲。
第三部分(第11-15段),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
初读课文
艺术特色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1、开篇点题,所谓插曲是指什么?
百团大战中,我们的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情。
2、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句中的“很有意义”指什么?
①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③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争结束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研读课文
3、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为什么还要救助两个日本小女孩呢?
因为他想“孩子是无罪的”。应该让所有人明白,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儿童。这充分体现了聂荣臻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4、八路军救助日本孤儿的意义?
战争是无情的,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小女孩是无辜的,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出发,救治幼小的生命理所当然。后来把小女孩送到日军部队中,并送去一封信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信念,表达了必胜的信心,在和平统战工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若干年后,美穗子来华寻亲,也表明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5、日本女孩被送到指挥部聂荣臻的身边后,聂荣臻又是怎样对待她们的?
语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我问她叫什么名字”。
动作:“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
6、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新教材】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20张PPT)
【新教材】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20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大战中的插曲PPT课件1
7、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8、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①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蔽他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9、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1、作者将这篇回忆录命名为《大战中的插曲》有着怎样的意义?
既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但又说明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的主要部分,而是“插曲”。正是因为“插曲”,才更让人觉得有意思,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美好体现在参与这件事的八路军指战员的善良,美好在所有指战员都是人民军队性质的体现者。
2、为什么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会成为中日友好的“佳话”?
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聂荣臻细心救助日本小姑娘,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③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当面感谢聂荣臻,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帅救助前后呼应,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合作探究
3、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聂荣瑧和日本小女孩”,你认为如何?
观点一:“聂荣臻和日本小女孩”这一题目非常鲜明地交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人公;题目也就是文章的线索,文中内容都是围绕这一题目来组织的;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特殊年代,特殊身份,发人深思。
观点二:“大战中的插曲”运用比喻修辞,把救助日本小女孩的故事比喻成大战中的插曲,形象生动,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偏正短语“大战中”显然是时代背景,“大战中”与“救助日本孤女”形成对比,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馨构成对比,发人深思;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突显人物高尚的品质;彰显文章主题;“聂荣臻和日本小女孩”比较直白,没有这些效果。
4、聂荣臻在统帅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争的间隙,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那么你认为,在战争中,是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还是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更重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
没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就难以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战胜敌人。战争最直接地体现为军事上的对抗和冲突,因此,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军事谋略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比如,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百团大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在军事谋略上处于优势,是对敌开展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军事上的胜利或局部胜利,就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如果不能使军事谋略在军事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或相对稳固的地位,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观点二)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更重要。
政治工作能使己方获得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工作是争取更多道义支持的渠道,使战争向着有利于己方的目标发展。聂荣臻通过送还日本小女孩,对日军开展政治工作,触动了当时日军士兵的内心,使他们回信表示感谢;在战后又引发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这些作用都是军事谋略和军事手段难以产生的。
政治工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好于“百战百胜”,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更多的是在于带有政治工作色彩的“伐谋”“伐交”,而不是在于体现军事谋略色彩的“伐兵”和“攻城”。
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③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中国人民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①救助两个日本孤女。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两个日本孤女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主题
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的报道,在中日两国引起强烈反响。经多方努力,人们终于在日本宫崎县都城市找到了两个小姑娘中的姐姐——美穗子。当年,她和妹妹被送到日军兵营后,妹妹因病在石门铁路医院身亡。1980年,美穗子携全家来中国,向聂帅和帮助过她的中国人民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聂帅救孤的佳话由此传遍了全世界。
小结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你赞同"以德报怨"" 以怨报怨"还是" 以直报怨" 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自圆其说即可。
拓展延伸
1、在旧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么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这一大主题,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分别从怎样的角度表达了认识和思考
《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人恰当的议论和抒情,让人有置身于真实历史氛围之感。作者多次引用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有助于读者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对比阅读
2、在旧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红军和八路军肩负使命,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探究《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带给了新时代的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①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完成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都不能怀疑我们党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
②在旧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斗争残酷,但人性的美好和正义的良知从未缺席,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
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碎旧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让人民翻身得解放。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
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共同点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真实性 本文回忆了红四军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宣布长征胜利的过程,点明了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真实可信 本文回忆了在百团大战过程中,八路军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并将其交付日方,又写信给日方,成就了一段后来中日友好的佳话,非常真实
广泛性 本文以杨成武将军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贯穿了红军到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吴起镇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除了写自己,还写了红军战士、邓小平同志、毛主席等人,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貌 本文以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件为中心,写了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送小姑娘到日军处,给日军官兵写信,几十年后美穗子来华访问表达感恩之情等内容,活灵活现,非常有历史感
突出性 本文中,回忆的主角杨成武始终处于突出地位,所叙事件均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非常典型,富有代表性。提及的邓小平、毛主席也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本文中,作者始终处于突出地位,文章写作者救助美穗子,指示人员送还美穗子,给日本官兵写信,都突出了作者的形象。写美穗子来华表示感恩的形象也非常生动
线索明晰 以时间顺序和作者经历为线索 以救助美穗子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描写生动 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 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3、比较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完成下表。
4、结合《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说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革命精神是指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精神传统,特别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追求真理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应包括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再见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