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11 11:0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古代印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始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书中称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域为印度。古印度早期文明 哈拉巴文明(前2500年—前1750年),一般认为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属于青铜时代文明。已经有自身的文字,农业水平较高,城市建筑规划已十分完善。主要遗址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哈拉巴文明于20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据现在估算,这两处城市的总人口数均为3.5万人左右。
哈拉巴文明的消亡 雅利安人入侵说:雅利安人入侵使城市遭到破坏,居民大批被杀,余者逃散,城市荒废。不同意入侵说的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中心城市的衰亡比雅利安人的入侵要早250年,而且雅利安人入侵活动起初主要在印度河上游,而摩亨佐·达罗却在其下游,因此对入侵说持否定态度。
天灾说:由于地震或特大洪水而致使印度河流域文明毁灭。反对者认为,范围如此广大的文化区域,不可能由于突然的天灾而毁灭。
环境说: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不利于居民生存,迫使居民向周边及恒河流域迁徙,造成哈拉巴文化衰亡。这种说法当然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后曾在创造哈拉巴文明的地区长期生活。
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
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
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吠陀时代 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为何得名?)
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和解释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历史文献。
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得益于大河流域的灌溉之利,农业得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明显,雅利安人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阶级国家产生。到前6世纪,印度河、恒河流域共有20多个国家。
种姓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与内部分化有关)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2.雅利安人自身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时,不同阶级产生,其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
种姓制度的内容:人为地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梨俱吠陀》最后一章《普鲁沙赞歌》提到吠陀诸神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由其身体不同部分产生:“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了罗阇尼亚(刹帝利),双腿变成了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特点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
婆罗门法经和法典的规定,婆罗门社会地位最高,是第一等级;刹帝利是第二等级。这两个等级享有各种特权,是不劳而获的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大众,是第三等级。他们必须施舍和纳税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首陀罗瓦尔那主要来自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他们处在社会最底层,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宗教上受歧视,几乎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2.职业世代相传。《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的义务是“教育与学习吠陀,为自己和他人祭祀,以及布施与接受(施舍物)。刹帝利的义务是“保护人民,给予施舍物,祭祀,学习吠陀以及节制现世享乐”。吠舍的义务是牲畜,施舍,祭祀,学习吠陀,商业以及高利贷,农业。首陀罗的义务是无怨恨地为那些(上述的)种姓服务。这样,婆罗门通过对各种姓职业与义务的说教,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使各种姓职业固定化、世袭化了。
3.实行种姓内婚制
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制定了种姓内婚制原则。在种姓内婚制下,同一种姓的人通婚受到赞美,不同种姓的人通婚受到歧视,甚至惩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贯用语。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相反,如果不同种姓的人通婚,则被认为是犯罪。
4.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前三个种姓都有权参加宗教活动,首陀罗无权参加宗教活动。假如首陀罗故意听人(诵读)吠陀,须向他的耳中灌以熔化的锡或蜡。”“假如他诵读吠陀原文,须割去他的舌头。”“假如他记忆吠陀原文,须将其身体劈成两半。”
不同种姓的人犯了同样的罪,所受到的处罚完全不同。《摩奴法典》规定:“如果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须罚款100帕那;如为吠舍须罚款150或200帕那;如为首陀罗则处以体刑。”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须罚款50(帕那),如果侮辱吠舍,须罚款50的一半,而侮辱首陀罗则罚款为12”。这种不平等关系在婆罗门和首陀罗之间最为严重。例如,婆罗门侮辱了首陀罗只罚几个钱,而首陀罗若是辱骂了婆罗门,则要被割掉舌头。
种姓制度的特点:社会地位不平等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
2.职业世代相传。
3.实行种姓内婚制。
4 .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婆罗门教对种姓制度的维护。(先有制度,再有维护制度的宗教理论。)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1.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2.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3、经典:三藏经(经藏、律藏和论藏)
教义:四谛(苦、集、灭、道)
4、主张:众生平等
5、背景:列国纷争、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6、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的建立 (时间/人物/经典/主张)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佛教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趋于鼎盛,并向外传播,终成世界性宗教。
1.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对婆罗门的特权感到不满。
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其教义(四谛)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支持。)
3.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史诗
1、内容: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对外扩张的情景。
2、地位:世界文学瑰宝
本节重点(1)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四大种姓(两段都要)
种姓制度的特征
(2)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的创始人、经典、时间、地点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高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