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1 整式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1 整式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23 11:3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整式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课。整式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的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进一步学习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单项式又是整式中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上,整式是在学生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知识的基础上对“数与代数”的进一步研究。
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正处在“从数到式”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与小学相关内容衔接,结合实际问题展开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心理上,七年级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因此一方面通过实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机会加大学生探索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能用单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思考:
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单项式概念的数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情感态度:
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点:单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探索——发现——归纳——应用”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掌握和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同时采用变式训练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现实问题——天宫一号的行驶路程问题情境出发,计算各个行驶时间内的路程,感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设计意图:既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合作探究,领略新知:
探究一:单项式的概念
1.给出实际事例,学生独立填空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2.小组合作:观察填写的式子,说出它们的运算含义。学生可能在表述-n时出现困难,可以让学生对比其它几个式子,把-n写成乘积的形式,出示第二组式子,学生尝试把3和m写成乘积的形式。从而发现几个式子的共同特点:都可以看作数或字母的乘积,归纳得出单项式的概念。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书写单项式是否规范。
概念得出后,适时进行训练巩固。
探究二: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1.首先出示单项式,学生观察式子中两个数字6和2的位置,结合式子的运算意义得出,6是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它是单项式的系数,2是字母a的指数,它是单项式的次数。
2.出示第2组单项式: 。
学生分组合作,尝试指出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出示单项式ab,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的面积理解判断它的次数,学生归纳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式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活动3:典例示范,强化新知:
1.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几个针对相关概念的练习题进行巩固。本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能在第5题判断上出现错误,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而取固定的数值,因此它是单项式的一个数字因数。
2.小组合作探究:在判断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小组发言人展示小组成果后,师生共同点评归纳。
3.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设计了一个游戏,在学生活动中展开组间竞赛。
设计意图:用单项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
活动4:反思盘点,整合新知: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的困惑,通过学生的反思、归纳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活动5:拓展延伸,应用新知:
前2个问题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加以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第3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从而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
3、作业设计: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