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
四
风
雷
1、五四运动的背景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日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方向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根因)
经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阶级:工人阶级的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
知识链接: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2、过程: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结果
爆发
高潮
北京
学生
(先锋)
遭到镇压
学生被捕
1919年6月5日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工人罢工
取得
初步胜利
思考:五四运动中“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参加者:学生、商人、工人
特点:社会各阶层参与,群众基础广泛;工人阶级逐渐成为主力
1919年5月4日
罢课
游行示威
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被捕学生获释
思考: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只是取得初步胜利?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根本: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释放:释放被捕学生。
(2)拒签: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罢免: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作用,但如果没有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不能使北洋军阀政府在人民面前低头。
思考:这个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对象/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最终目标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
革命的性质是由
革命的对象决定的
胜利后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材料 十月革命(1917)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
(2)中心:北京和上海
(3)概况:
①1918年,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④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教材补充】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开
天
辟
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初期活动
1.条件:
(1)思想:
(2)政治:
(3)外部:
(4)组织:
2.诞生: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共产国际的帮助。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3.中共一大
(1)内容:
(2)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②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新的革命目标;新的革命纲领;
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内容:
①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③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4)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如何理解陈独秀的这句话?
差异:
“一大”:只制定了最高纲领
“二大”: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说明:①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②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③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
5.中共早期领导的工人运动
(1)概况:中共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①1922.1香港海员大罢工
②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2)结果:遭遇联合镇压,革命转入低潮。
(3)教训: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6.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年6月广州)
(1)背景:党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2)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大会正确估计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同时党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党员同时具有两种党员身份,
中国共产党依然存在,并不是两党合并。
国
民
革
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
(1)条件:
(2)形成标志:
(3)意义:
①共产党: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维护民主共和的运动失败,需要与共产党合作;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共同任务;
④共产国际的推动。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三民 主义 十六字 纲领 内容 地位 范畴 局限
民族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前提 民族革命 狭隘的民族主义;
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心 政治革命 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缺乏群众基础。
民生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补充 社会革命 未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知识回顾:(旧)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帝之个人团体均得享有权利。
民生主义:①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②平均地权,强调耕者有其田,更加关注工农利益
民族主义:
对外:明确反帝,民族解放
对内: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
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新三民主义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比较
(1)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2)异: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度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
提供理论依据
核心、重要政策原则
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纲领、奋斗目标
方法、手段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时间
地点
领导
历史功绩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军事准备: 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1925年整编国民革命军
3.组织准备:1925.7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孙中山1925.3病逝于北京
4.高潮:国民革命(1926年北伐战争)
(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进程:
广东
广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西
福建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北京
山东
直隶
河南
湖北
湖
南
张作霖
兵力约35万
吴佩孚
兵力约20万
孙传芳
兵力约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1926.7.9 誓师北伐
1926.5.20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部队抵湖南
1926.7.11 占领长沙
1926.8.27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攻克天险汀泗桥
1926.8.30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攻克贺胜桥
1927.10.10 第四军和第八军克武昌
1927.10.15 国民政府发表《讨伐孙传芳宣言》
1927.11.6 克复南昌
1927.1.1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7.2.20 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1927.3.21-22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控制了上海,随后北伐军占领上海
1927.3.23 克复南京
4.高潮:国民革命(1926年北伐战争)
(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进程:
①歼灭吴佩服、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②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③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广东
广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西
福建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北京
山东
直隶
河南
湖北
湖
南
张作霖
兵力约35万
吴佩孚
兵力约20万
孙传芳
兵力约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5.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①农民运动:在中共领导下,广东、湖南等省农民运动相继展开。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1927.3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工人运动:1925.5五卅运动、1925.6省港大罢工、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1925年6月23日,回到广州的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10万余人举行大游行
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为了配合北伐,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上海工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取得胜利,起义工人占领了上海,革命势力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领导上海工人起义时的周恩来
6.结局:失败
(1)标志:
①1927年蒋介石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武汉“七一五”分共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已变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的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6.结局:失败
(2)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右倾:保守、投降主义
左倾:激进主义
材料一 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中央给鄂区的1926.7.29》
材料二 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工农武装均应服从政府之管理与训练”。
——陈独秀
后续(接下一课内容)
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宁)和武汉国民政府(汉)合并。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东北易帜:
1928年9月张学良通电全国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全国。
民国和北洋政府 五色旗
南京国民政府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7.意义:国民革命历史功绩
①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宣传共产党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③军事上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特别提醒:国民革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史料实证——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初期发展历程
史料: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1925年1月四大时,党员994人,1927年4月五大时,党员57963人。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1925~1927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情况:1925年1月到1927年4月,发展迅速。
原因:①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②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逐步被广大人民接受;
③党领导机构的健全及党组织建立的范围扩大;
④工农运动发展推动。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7):中国革命打开新局面
政治 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1924 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和农民运动,配合前线东征和北伐,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 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放缓、萧条。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主义进一步觉醒;
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