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现代
食物的生产、储备
与食品安全
第3课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 标 要 求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认识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整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核 心 素 养
一 进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 进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三 问题---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目
录
时 空
18世纪
后半期
20世
纪初
20世
纪中叶
21世
纪初
工业革命
二工完成
欧美国家的现代农业
农业自动化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1950S
1970S
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新型制冷设备
1920s后
食品保藏技术
1996年
中国《食品安全法》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一、进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问题:依据上述图片,指出人类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出现起点是什么时期?
一、进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确立: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建立了现代农业。
A农业机械化:
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表现:
全悬挂式铧式犁,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由机动车牵引。
翻土工具
生产方式的变化
B 优良品种、优质高效化肥
杂交育种技术——玉米、小麦、水稻等新品种
种子
杂交育种: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化肥: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C 集约化、产业化
大兴农场、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的现代化。
一、进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和水产养殖量的大幅提高,农牧渔业的机械化、 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时间
工业革命以来
基础
现代
科学
技术
核心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二、进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现代
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
表现:A.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C.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的使用。
传统
出现:地窖和陶器(原始农业社会)
发展:粮仓储备技术(古代农业社会)
传统:腌制、风干的腊肉
影响:
1、保证了各种生鲜食品的供应。
2、保存时间长,方便食用。
现代:冷库等冷冻与冷链物流产业
20世纪80年代初非洲严重饥荒
摄影师 迈克尔·维尔斯《手》
原因:
表现:从北到南36个国家的1.87亿人口,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000多万。
1、自然地理---连年的干旱。
2、政府政策---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失败的农业政策
3、战争---长期的内战
三、问题---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2020年,新冠疫情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可能使全球饥饿人数增加8300万到1.32亿。亚洲仍是饥饿人口最多的大洲,共有3.81亿人,非洲以2.5亿人紧随其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则为4800万。——联合国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0年
(1)原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疫情爆发、气候变化等问题。
(2)对策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2015年9月,第7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七个目标中的第二个目标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3)中国方案
①措施:1996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国务院发布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②成就:
A.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B.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
C.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D.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
(3)中国方案
(4)意义:
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食品安全
三、问题---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3)意义
食品安全是国家的基础战略,关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①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
A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 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严守环境绿色、原料绿色、食品绿色、市场绿色,树立新食品安全观,实现“舌尖上的安全”。
(2)应对措施: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 ( )
A. 农业先进技术现代化过分依赖外国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 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
随堂练习
D
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 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B. 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
C. 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
D. 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
随堂练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