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扩展阅读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2课时)
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内容,把握大意;
2.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抓住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二)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三)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评价任务:
1.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
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给母亲过节的呢?(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做法。)好,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里柯克家看看他们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二)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原打算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明确: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把这一天过得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让母亲兜车享受。
2、但实际上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同桌合作完成事件统计,交流统计结果及感受。明确:
我们:什么也没有为母亲做。
母亲:为我们准备晚饭;伺候父亲;帮忙上菜;洗碗块。
3、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课堂交流:通过对比显示母亲的伟大,同时以一种对比来显示反讽,显示父亲和孩子的自私,也从反面显示出母亲的无私。
(三)研讨交流 研读课文,品位细节
A 仔细研读课文细节,反复品读相关段落,思考:
1、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结合感触最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当初决定父亲留下,父亲说了一大堆他留下来的好处,其中又说到大家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是真话还是反话,有无言外之意?
思考,明确:父亲说的两句话当是反话。三年的时间和一次假日都没有真正过过,这在对比上是非常悬殊的,说“用不着顾虑”,其实就是提醒大家要考虑、要顾及。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已经近乎发牢骚、表抱怨。这些都是他话里的言外之意。
(2)最后决定母亲留下,父亲又说出免得她着凉等一大堆好处,这些话是真诚的吗?
讨论明确:决定母亲留下了,又要说免得她外出着凉,这是自己得了好处不承认,别人没得到实惠还要硬给她安上“得了好处”的虚名。表面上是宽慰别人,实质上是替自己解脱;表面上是替别人着想,实际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些话是不真诚的。
写父亲突出他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自私,他的言内和言外之意的矛盾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
(3)全文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的理由,这与庆祝母亲节,“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有无矛盾?如有矛盾,作者不厌其烦地细写是要表达对父亲及孩子们态度的同情还是有点嘲笑意味?或者主要是歌颂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
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与“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显然是有矛盾的。其他人留在家里的理由都是为了戴帽子之类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父亲所谓三年来没过过一个真正的节日的理由与操劳一生的母亲,又适逢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相比都是应当让路的。所以作者不厌其烦细写这一切包含了对父亲及孩子们的嘲笑。同时,文章这样写,更是歌颂了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因为文中表现出,母亲对这一切“理由”似乎乐于接受或者至少是并不关注,她关注的是孩子们、亲人们过得愉愉快快,她能为这些提供她的服务就是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她的节日。就象《养母》的母亲看着亲人们吃好吃的饭菜,自己一口不吃却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慈母情深》的母亲辛苦挣来钱不许替她买罐头,而给儿子买书却感到挺高兴。父爱也一样,真正的父爱也是以牺牲为乐的,就像《背影》里的父亲,不顾年龄、身体、尊严,为二十岁的儿子忙这忙那,挑这拣那,忙得心甘情愿,做得心满意足。
B 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想象,交流:
1、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明确:觉得能让孩子和丈夫过得愉快,幸福感到高兴而满足。
2、在母亲节里,母亲劳累了一天,但她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为什么,其他课文有无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讨论归纳:
这正是真正母爱的表现,以自己的孩子、自己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没有享受也在所不计。其他课文中类似的例子有:《背影》中父亲付出一番艰辛买回橘子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慈母情深》中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母亲在如此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挣钱却又爽快地拿出大约等于二天工资的钱给儿子买书,并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责备儿子把这钱用来给她买了罐头,说:“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养母》中的例子更多,凡是有一点好吃的,养母总是不吃,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包括养父、“我”、她的兄妹几家人;看着自己亲人有滋有味吃那些好吃的饭菜,是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刻;不惜以哭闹丢脸的举动为儿子争讨玉米面窝窝头,而自己却吃掺了玉米轴的玉米;乃至希望以自己替代丈夫的去世。
(四)检测点拨 (延续情感的体验)
1、你是怎样给爸爸过父亲节的呢?记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爸爸的反应。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2、观察生活,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作一番描写。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我们想---------------(对比)-------------母亲做
全家人都请假 为孩子修饰新帽子,自己却不要
决定用鲜花和格言点缀房间 为我们郊游准备便餐
买新的领带盒帽子 留下为全家准备晚餐
雇车陪母亲郊游 帮父亲换洗衣服
上菜、收盘、擦桌子、洗碗碟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外国作品,在语言表达习惯方面与我们的表达习惯有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但很容易读懂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比如读到父亲说的那段话,学生们很容易的领会到父亲的自私、虚伪的心理,罗列的一大堆自己不去的理由都是为了向家人表明他最应该去。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难道他的妻子和儿女听不出他的话外之意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围绕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并且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真虚伪,还不如说他想去更坦诚些;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口是心非,说那么一大堆话更暴露出他的内心和本质;有的学生说作者是故意这么写的,是为了让所有这样的父亲认清自己,同时也在旁敲侧击的讽刺那些孩子们。学生们的讨论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越来越明朗,理解越来越透彻,我仅仅需要稍微一点拨,便水到渠成,讨论使这节课得到了升华。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诗歌;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评价任务: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展示;
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 “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二、自主学习:
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二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二是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
嗅( xiù ) 闻(气味)。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花瓣( bàn )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两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 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 (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三、交流研讨: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美。
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 母亲←→孩子)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检测点拨: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2.课外创作: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自制的贺卡上,在母亲节或妈妈的生日送给妈妈。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母亲 (慈爱) 孩子(天真、顽皮)
祈祷时——散发香气 (母子和谐
读书时——投射影子 完美亲情)
到牛棚——变回孩子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明丽欢快的现代诗歌,意境清新,内容易懂,诗中那个顽皮可爱的男孩跃然纸上,跟随着妈妈形影不离,对妈妈的依恋与热爱清晰可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温馨、欢乐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们的心灵,各种形式的朗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走进诗中的小男孩身边,做一回那个小男孩,自由说出自己要变成什么,怎么做,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效果较好。《父母的心》和《养母》
一、课前预习:
1、自己疏通文意,熟读并且会写生字词,了解作者情况。
2、摘抄文中精彩的心理描写和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二、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积累材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 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3. 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四、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诵读《父母的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对话方式表述的好处
3、结合《背影》和《慈母情深》中类似的事例,探究理解《养母》中所说的“小气”和“纯粹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上最真挚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都是在这种爱的呵护下成长的,这种亲情也许没有华丽的语言,惊人的举动,常常是朴素的自然地,一如包围我们的空气,粗心的我们甚至不觉的它的存在。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是第一位的:下雨时,总能见到父母送伞的身影,生病时,总能见到父母担忧的神情,那么,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来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二、自主学习,认真默读,把握对全文的整体感觉,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1、默读课文,将自己不认识或认为重要的字词画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字词)
2、学生默读《父母的心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教师朗读课文,想想是自己在那艘开往北海道的船上,亲眼看到这一幕情景,听完之后,请学生复述课文。
(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是你自己的语言复述)
这是发生在日本轮船上的故事,……描写了在这艘轮船上一对平穷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妇人……
(学生复述,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3、再读课文,请学生思考
课文围绕送与不送,写了这对夫妇作出的几种决定呢?
(四种决定 。在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的“那天傍晚”送走了长子,“第二天早晨”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当天傍晚”又用女儿换回了次子,到“第二天上午”又要回了女儿。
板书:送长子 换女儿
换次子 要女儿
四种决定,形成了四次波折,使得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板书:(一波三折)
4、学生读课文。思考:
A、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么,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是靠人物之间的什么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呢?(对话)
B、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对话,尤其是文中这一对夫妇的话,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找出让你感动的语言,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交流研讨,熟读课文,找出父母每次换回孩子的理由,探究写求诉的情景,如果象《慈母情深》中那样多一些描写,会不会更感人?
1、课文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一波三折的。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穷父母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
(送长子:对方条件优越; 换次子:长子是接班人; 换女儿:老二和去世的 婆婆一模一样; 要女儿:女儿太小,舍不得)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预设:
A、孩子的父母总是用种种借口,声称不是自己后悔、舍不得,而是考虑到其他因素。把老大给别人,次序不对,老二很像婆婆,对不起婆婆,种种借口,不管编的多么头头是道,而我们却越来越感觉不能成立,很笨拙,欲盖弥彰,显得笨拙,越是感觉父母爱心的深厚。
就父母本身而言,种种借口都努力编的似乎天衣无缝,与其说骗过妇人,不如说要骗过自己。但是,就我们看来,越是理由不充分,有漏洞,越是显出爱子心切
B、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花样一变在变,却是欲盖弥彰,最后连起码的面子都没有顾及了,干脆承认是自己舍不得,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动人的效果油然而生。
C、有口语交际的现场感,巧妙的“开场白”,每次的反悔理由编的头头是道,父母之心的平凡而伟大之处因此跃然纸上。
D、对于处在情感大起大落中的父母,形象具体的动作、表情、语调等越是简洁越符合人物的心里,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如果象《慈母情深》中那样多一些描写,则就没有了这种感人的效果。
四、达标检测:
本文主要以对话为主,在对话中展开情节。对这对夫妇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但对这对夫妇的心理,描写较少。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段,补充这对夫妇的心理和神态,试着写下来。
(学生写作,进行交流。)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你收集到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并且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中开头就说“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父母形象都是同样雄伟高大的。我们已经从《慈母情深》和《背影》中看到,具有伟大爱心的父母,本身却是平凡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母亲,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不是作者的生母,而是位养母,可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抓住了养母的什么特点,选取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内容,合作探究)
预设探究结果:
A、我找出了养母的“小气”这一特点。例子有第一自然段中的“豆腐好像少了”,“杏子好像被人偷了”,“婶婶家的鸡进了菜园”,
B、还有第四段中的找衣服,也是小气的表现。
C、养母实质上对家人的爱是无私的,深沉的。如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给家人,对客人的应付实质上是对家人爱的付出。
D、还有第十二自然段的吃玉米轴以及后文对养父和我的祷告,读来很感人的呀。
师总结:非常好,同学们抓住了养母的特点,而且都找出了文中典型的事例,这样,这位农村善良的,既可爱又小气的养母形象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2、“然而凡有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都留给自己的亲人。”这样写与养母的“小气”矛盾吗 为什么?
预设探究结果:
A、养母的小气是对自己的小气,对家人可以说是“无私”“忘我”,有了什么好吃的她自己不吃,做好了饭菜让丈夫孩子吃,她站在一旁欣赏:“看着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嘴嘘嘘的不断张合着……似乎在协助你吃,比她自己吃还要香的多。”养母不小气。
B、第十二自然段也很感人的,自己吃玉米轴,把好吃的留给家人,多好的一位母亲啊。养母不小气。
C、养母实质上对家人的爱是无私的,深沉的。如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给家人,对客人的应付实质上是对家人爱的付出。养母对自己小气,对亲人“忘我”。养母不小气。
3、当母亲看我吃时,我都说我吃不下去时,她立即意识到了,然后“她才一下醒悟似地赶紧把头扭开,蹲下身去看她的灶火。”这一句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这一连串动词有何作用?
预设探究结果:
“站“、“看”、“张合”、“吸溜”等这些动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养母看亲人吃饭时的情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养母对亲人独特的爱。可以说养母爱我们到了忘却自我的程度。此处细节描写,让读者头脑中浮现出养母鲜明的形象,给人一种含泪的微笑的感觉。
三、交流研讨,对比探究:
《养母》写了养母的许多“小气”之处,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 请同学们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的问题所发出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的父母的某些表现,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A、作者写完养母的小气之后,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她的心全部投放在自己亲人身上……才有最真切的幸福呢?”,她的无私的爱只献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因为她的无私忘我才使我感到了家庭幸福;在《背影》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如“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捡定座位、再三嘱咐茶坊照应“我”等;在《慈母情深》中类似的表现有:为“我”讨回小人书、毫不犹豫的两次给我钱买书。因此, “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关爱自己家人的人。
B、《养母》中这样说“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养母的小气只是对自己的小气,而对亲人却是非常的无私;在《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如不顾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还给儿子爬月台买桔子;《慈母情深》中,对我的无私的爱,如毫不犹豫的两次给我钱买书;“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不装腔作势,感情非常真实的人。
综上所述,就有这样一位真实,非常关心自己家人的人,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虽然有“小气”之类这样的缺点,可是他们是最本色,最称职的父母,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家才显得有了真正的温馨与幸福!
四、再读有关句段,品味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仔细阅读下列语句,品味其中的感情。
1、有一次家里有客人,等她将饭盛上来了,我便故意说要和客人换碗,她赶快阻拦,并用眼睛狠狠“剜”着我。
2、养母,我的恩重如山的母亲……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如文中所述的故事吗?或者你和自己的妈妈之间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再给大家说说。(学生互说)
六、布置作业:
根据文末,发挥想象,补写一个结尾,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和《养母》是北师大版的两篇比较阅读文章,再学《父母的心》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熟悉小说的内容,体会小说情节上一波三折的特点,其次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文中贫穷父母几次三番换送子女的相关段落,指导学生抓住贫穷父母每次换送子女时不同的对话、神态,体会贫穷父母矛盾痛苦的心理,进而去感受父母博大的爱心;《养母》这篇文章由于本文内容较浅显,所以我在讲授时,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以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学习这两篇文章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这堂课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对文中人物语言的品读也显得不到位等等。特别是学习《养母》这一课时所以当我讲到养母没给作者拿回没搀菜的窝窝头时,我想为了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到养母对作者无私的爱。于是我请一名同学站起来读这几句话。因为当时养母是哭着说的,应该用哭腔。令我没想到的是,她站起来直接告诉我说:“老师我哭不出来,说完竟然笑起来了。”接下来的课学生就不严肃了。自己精心设计的情感教育也可想而知了。我既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位班主任。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出现这一现象,我也进行了反思,就是课前准备不足。人民公社吃食堂时,人们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在如此饥荒的年代,一位养母如此呵护一位养子,是何等的伟大。但对于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的现代中学生来说,他们是无法想象的,也是无法体会的。所以说出现这一现象就可不足为奇了。因此课前准备是相当关键的,应让学生积极地翻阅资料,去了解当时的背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父母的心》《养母》(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
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大爱无言”,朱自清的父亲留给人们一个“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自尊、顽强,爱子至深的感到,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父母的心》。
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释义
濑( )户 褴褛( )( ) 酬( ) 谢 不妥( ) 禁( )不住
褴褛: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酬谢;
2.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 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
2、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 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 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 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 送走长子时?
3、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 要回女儿时?
3.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是肉,手背是肉。
五.拓展延伸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2.“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仿写句子。
父爱是铺路石,伴随我们一生,无怨无悔;母爱是阳光,照耀我们一生,无忧无虑。父母的爱是大海里的启明星,永远为儿女照亮前方。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已经上了三篇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同学们还能回忆一下吗?(同学们一起回忆《背影》,《慈母情深》及《父母的心》的有关内容)好,不管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感念,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亲情,我们说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崇高的部分,其中最博大,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很朴实,很实在,是朴素的,是自然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不是作者的生母,而是位养母,可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说说预习的生字生词情况。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拮据(jié jǖ)煞费心机(shà)庇护(bì)唏溜(xī)
三.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思考,讨论:想一想,作品中的养母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又是选取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小气:第一自然段中的“豆腐好像少了”,“杏子好像被人偷了”,“婶婶家的鸡进了菜园”,还有第四段中的找衣服,也是小气的表现,对客人的应付等。
2、对家人是大方和无私的:挨家挨户为我找衣服,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给家人,对客人的应付实质上是对家人爱的付出,对养父和我的祷告等。
总结:通过对别人的小气和对家人的无私,表现了养母对家人尤其是对我深深的爱。
四.品读文中的细节,体会养母的亲情。
1、同学们抓住了养母的特点,而且都找出了文中典型的事例,这样,这位农村善良的,既可爱又小气的养母形象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再读文章,看看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做批注交流,教师作点拨,补充:
(1)第五自然段,她那看着亲人吃饭的神态,这段传神的描写,把养母那种独特的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可以说到了不要自尊的程度!这段中的五个动词最形象:如“站”“看”“张合”“唏溜”“蹲”等。养母的爱就是通过这几个动词表达出来的,就像《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爬月台时的那段描写中的“攀”“缩”“倾”等几个动词,把人物感人的形象很好的展现给我们。
(2)第十二自然段吃玉米轴,把好吃的留给家人,多好的一位母亲啊。
2、在课文中找出养母和一般的母亲,特别是和《慈母情深》中的母亲相比,有哪些显得特别不同?思考并做出批注。
点拨:《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她有着高贵的尊严,她自尊、不无高贵、不乏智慧;本文的养母身上却有许多缺点和毛病,她无私的爱是和狭隘联系在一起的。
同学们,养母身上集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于一身,但这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伟大。现在,让我们把5自然段再读一遍,细细体悟这位养母独特而深深的爱!
五.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的开篇写了养母的“小气”,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请同学们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的问题所发出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的父母的某些表现,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交流,指导:
1、在《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如不顾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还给儿子爬月台买桔子;《慈母情深》中,对我的无私的爱,如毫不犹豫的两次给我钱买书;因此,“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关爱自己家人的人。
2、《背影》中对自己小气,如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等。《慈母情深》中对自己小气,如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一本也不行。因此,我认为“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不装腔作势,感情非常真实的人。《慈母情深》中,对自己小气还有不让我给她买罐头。因此,“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家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归纳:
A、面对家庭,面对亲人,他(她)具有“毫不利己”之心,其实在这样的亲人、家庭范围内,也具有“专门利人”之心。
B、尽管他(她)们都有“小气”之类的缺点,但他(她)们是最称职、最本色的父母,乃至是家庭中最具有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每个家庭都因此而有着最真切的幸福。因此,他们(她们)“纯粹”在为父母的本色,也就是做人的本色上。
六.延伸交流
这篇文章的母亲不是作者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位养母,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如文中所述的故事吗?或者你和自己的妈妈之间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再给大家说说,好吗?
七.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将课堂上交流的故事写成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因为大多都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大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而且二篇又是特定的年代、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对于现在生活富裕的独生子女来说,可能对故事中父母被逼无奈的做法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在讲课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加强渲染感情的力度,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课题:《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金色花》
课型:自由扩展阅读
上课日期:2012年10月
作者姓名:郑学国
单位: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通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梗概。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评价任务:
1、独立阅读,学会圈点批注,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说出来,能复述。
2、探究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并写下来共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给母亲过节的呢?(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做法。)好,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里柯克家看看他们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原打算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明确: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把这一天过得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让母亲兜车享受。
2、但实际上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同桌合作完成事件统计,交流统计结果及感受。明确:
我们:什么也没有为母亲做。
母亲:为我们准备晚饭;伺候父亲;帮忙上菜;洗碗块。
3、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课堂交流:通过对比显示母亲的伟大,同时以一种对比来显示反讽,显示父亲和孩子的自私,也从反面显示出母亲的无私。
(三)研读课文,品位细节
仔细研读课文细节,反复品读相关段落,思考:
1、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结合感触最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当初决定父亲留下,父亲说了一大堆他留下来的好处,其中又说到大家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是真话还是反话,有无言外之意?
思考,明确:父亲说的两句话当是反话。三年的时间和一次假日都没有真正过过,这在对比上是非常悬殊的,说“用不着顾虑”,其实就是提醒大家要考虑、要顾及。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已经近乎发牢骚、表抱怨。这些都是他话里的言外之意。
(2)最后决定母亲留下,父亲又说出免得她着凉等一大堆好处,这些话是真诚的吗?
讨论明确:决定母亲留下了,又要说免得她外出着凉,这是自己得了好处不承认,别人没得到实惠还要硬给她安上“得了好处”的虚名。表面上是宽慰别人,实质上是替自己解脱;表面上是替别人着想,实际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些话是不真诚的。
写父亲突出他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自私,他的言内和言外之意的矛盾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
(3)全文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的理由,这与庆祝母亲节,“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有无矛盾?如有矛盾,作者不厌其烦地细写是要表达对父亲及孩子们态度的同情还是有点嘲笑意味?或者主要是歌颂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
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与“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显然是有矛盾的。其他人留在家里的理由都是为了戴帽子之类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父亲所谓三年来没过过一个真正的节日的理由与操劳一生的母亲,又适逢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相比都是应当让路的。所以作者不厌其烦细写这一切包含了对父亲及孩子们的嘲笑。同时,文章这样写,更是歌颂了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因为文中表现出,母亲对这一切“理由”似乎乐于接受或者至少是并不关注,她关注的是孩子们、亲人们过得愉愉快快,她能为这些提供她的服务就是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她的节日。就象《养母》的母亲看着亲人们吃好吃的饭菜,自己一口不吃却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慈母情深》的母亲辛苦挣来钱不许替她买罐头,而给儿子买书却感到挺高兴。父爱也一样,真正的父爱也是以牺牲为乐的,就像《背影》里的父亲,不顾年龄、身体、尊严,为二十岁的儿子忙这忙那,挑这拣那,忙得心甘情愿,做得心满意足。
(四)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想象,交流:
1、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明确:觉得能让孩子和丈夫过得愉快,幸福感到高兴而满足。
2、在母亲节里,母亲劳累了一天,但她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为什么,其他课文有无类似的例子?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讨论归纳:
这正是真正母爱的表现,以自己的孩子、自己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没有享受也在所不计。其他课文中类似的例子有:《背影》中父亲付出一番艰辛买回橘子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慈母情深》中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母亲在如此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挣钱却又爽快地拿出大约等于二天工资的钱给儿子买书,并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责备儿子把这钱用来给她买了罐头,说:“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
(五)布置作业,延续情感的体验
1、你是怎样给爸爸过父亲节的呢?记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爸爸的反应。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2、观察生活,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作一番描写。
《金色花》学案(1课时)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
1、金色花:
2、泰戈尔:
二、朗读诗歌。
1、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 沐浴 祷告 嗅
2. 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三、感悟诗歌
1、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3、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二、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三、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四、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什么”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我love爸爸妈妈!)
二、请你今天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实事来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为他们洗脚、捶背等)。(让爱住我家!)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作家、诗人________(姓名),他曾在1913年获________________奖。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
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不少于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做的这些事,反映了他(她)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也表现了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愿。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对 岸 (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在林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中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远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表现怎样的思想境界?
3.本诗的题目是“对岸”,若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来认为学案是我教学设计的亮点,可是完全没有想到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所填内容五花八门,内心就很着急,这样一来就耽误了课堂时间,致使互动进行不充分,匆匆忙忙结束了这节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本学期我是新接初一年级的语文课,总觉得学生理解能力太差,开学之初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在看来这节课的教学预设仍然表现出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知识了解不够的情况,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想当然的认为难度不大,才导致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不和谐。
有人说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可是我想,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能尽可能的减少误差,学生在课堂上也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到重点的内容,掌握重点的知识。以此为戒,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在要求学生预习的环节添加了一个对课文内容质疑的作业。通过学生的质疑,了解学生的“无知”之处,从而避免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脱节,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使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和谐自然。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