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2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的内容,概括分析故事情节。 2.运用小说要素分析法,联系全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对古典小说的赏析能力。 3.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简要了解《水浒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叙事方法。 3.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4.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大家听了一首歌,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是哪部电视剧里的歌曲?《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水浒传》中一共有多少好汉?你都知道哪些好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水浒”的世界,去看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窥望(kuī) 省得(xǐng) 怄气(òu) 聒噪(ɡuō) 嗔(chēn) 恁地(nèn) 撇下(piē) 兀自(wù) 行货(háng) 勾当(ɡòudànɡ) 尴尬(ɡà) 剜(wān) 逞办(chěnɡ) 怨怅(chànɡ) 喏喏(nuònuò)连声 面面厮觑(qù)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朴(pō)朴刀 (pǔ) 朴素 (Piáo)姓朴拗(niù)执拗 (ào) 拗口 (ǎo) 拗断省(shěnɡ)节省 ((xǐng)省悟勾(ɡòu)勾当 (ɡōu)勾结
3.解释下列词语。 (1)兀自:还,仍然。 (2)逞办:显示(自己的)机智。 (3)喏喏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喏喏,应诺声。 (4)聒噪: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 (5)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多含贬义)。 (6)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博古通今,才气横溢,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闭门著述,最终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全书通过描写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官府无道,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们被迫奋起反抗,最终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但随后宋江对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走向失败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学界尚有争议。明嘉靖时人高儒的《百川书志》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传》由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 2.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节选的这一部分的背景是:杨志受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梁的岳丈、当朝太师蔡京祝寿。在这之前,宋徽宗要盖万岁山,差遣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杨志押送花石纲走黄河水路上京时,船被大风吹翻了,丢失了花石纲,杨志因此畏罪逃跑。后来杨志在汴京城卖刀时,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后得梁中书抬举,收在门下,并把押送生辰纲的任务交托给他。谁知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 3.知识链接 (1)白话小说 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2)生辰纲 纲,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生辰纲”指编队运送的成套寿礼,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寿礼——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在这之前,杨志曾经押送丢失了花石纲。总之,无论是皇帝要的“花石纲”,还是贪官要的“生辰纲”,都是搜刮民脂民膏供统治者享乐的财物,本来就是不义之财。 (3)官制执掌 中书——宋代的内阁侍读。 提辖——宋代州郡多设置提辖,或由守臣兼任,专管统辖军队,训练教阅,督捕盗贼。 都管——总管,管家。 虞候——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教师巡视指导。) 1.文题中的“生辰纲”是什么东西?“智取”的人是谁?为何称作是“智取”? 明确:生辰纲是梁中书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智取的人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因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巧用计谋,故称智取。 2.梳理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1)按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可将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故事发生,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再要回言”至“唱道:‘……楼上王孙把扇摇’”):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那汉子口里唱着”至“也这般啰唣”):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至“挣不动,说不的”):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最后一段):尾声,补充交代吴用智取生辰纲妙计的实施。 (2)概括性梳理,可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汉的矛盾。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处处小心,事事留意。行路策略由趁凉行路改为在“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趁天热行路。期间管理下属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与众军汉、老都管、虞候的矛盾层层升级。 第二部分:该部分为全文的高潮,写杨志、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以及杨志一行人口渴的现状,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通过多种手段诱使杨志放松警惕,进而中计饮酒失了生辰纲。 3.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课文中的作用。 明确:(1)自然环境:天气酷热,因此众人行动困难,为下文的众军汉买酒解渴埋下伏笔;写黄泥冈上的松树林,是交代劫生辰纲的地理环境。 (2)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老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起到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智取生辰纲》。课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生辰纲是梁中书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的血汗钱,因而,晁盖、吴用等豪杰要劫取这不义之财。这段故事是全书最经典的部分之一,晁盖、吴用等人与杨志一伙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杨志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让他护送生辰纲。杨志也是多年行走江湖,有勇有谋。那么,晁盖、吴用是如何以“智”胜了杨志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智取生辰纲》。 二、合作探究 (一)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线索 1.生辰纲是谁取走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明确: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2.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3.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明确: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4.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明确: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教师小结: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5.为什么本文会同时拥有两条线索?请说说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及如此安排的理由。 明确:文章所采用的是最常见的“包容式”双线结构。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杨志押运生辰纲的全过程便是本文的明线,明线中特别突出了杨志的小心谨慎,杨志与众军汉的矛盾,以及失纲的全过程,明线构成文章的整体脉络。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则采取暗线写法,让读者猜不透,形成悬念,直到最后由暗线转到明线,读者才恍然大悟。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胜,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6.矛盾冲突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矛盾 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吴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表现为押送途中要快与要慢、要走与要停、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 (二)精读文段,分析吴用之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 明确: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1)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 明确: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做了铺垫。 (2)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明确:①山冈远离人家,地处偏僻,这里发生的一切不容易让外人察觉,可用来掩护。②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事发之前,便于他们暗中观察杨志等人的一举一动,便于做到知己知彼,及时调整策略;事发之时,特别是在投药的过程中,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做好了准备;事发之后,便于众好汉作为掩护,迅速撤出。 3.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用这一身份有何用意? 明确: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4.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明确: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5.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 三、问题探究 仔细阅读智取生辰纲的部分,说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示例)(1)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一行人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课文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不管他们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的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着强烈的不满,杨志一行人的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了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面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得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四、拓展延伸 文章围绕“生辰纲”而展开,杨志等人是千方百计地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答案不唯一。) 明确:(示例一)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不正确的,生辰纲是一大笔财物,虽然它是贪官从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但贪官犯法,自有衙门、朝廷来处理,而不应由农民采用“掠夺”的方式来解决。如果那样,就等于晁盖等人从劳动人民那里变相取得了十万贯金银。若是人人如此,百姓怎能安居乐业?社会怎能太平? (示例二)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合理的。因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它被用于封建官僚之间互相贿赂,人民将它夺回来是正确的。《水浒传》的作者对劫取生辰纲也是抱有肯定态度的,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替劳动人民出了一口气。 (示例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后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有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就是一次强盗行动。由此可知,劫取生辰纲是晁盖等人出自人性原始的贪婪,夺得贪官的财物以图自身受用罢了。 五、课堂小结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比青面兽杨志技高一筹,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是“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一、三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课文讲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杨志的人物形象,并且一起来学习课文中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近这位“青面兽”。 二、合作探究 (一)把握情节,分析品味人物形象 1.一路上,杨志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你觉得他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示例)(1)客观原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民脂得来的不义之财。之前丢失的生辰纲也是下落不明,所以这次生辰纲被盯上且被打劫实属正常。另外,晁盖、吴用等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团队协作好。这些都从客观上基本上决定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2)主观原因。杨志尽管精明、谨慎,但他自恃武艺高强,而且在押送过程中,不讲策略,不善团结,激化了内部矛盾。 2.杨志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杨志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的险恶,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行路时间;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下属,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境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忍辱求全,随遇而安。 (二)品味语言,体会妙处 1.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句中对杨志“跳”“喝”“骂”“拿”等动作的描写以及对军汉们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句中对杨志“跳”“喝”“骂”“拿”等动作的描写以及对军汉们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志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性格。 2.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句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抢”“夺”“倾”“盖”“丢”这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和毫不留情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白胜的表演技能。他抢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杨志也因此放松了警惕。 3.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明确:①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汉的无知与草率。②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③为后文逆转做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三、问题探究 1.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明确:(示例)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要求扮作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 (2)杨志在“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之后,推迟每天的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们冒酷热前行而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于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3)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4)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5)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等人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出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2.既然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明确:这固然是因为晁盖、吴用等人计策高妙,无懈可击,但主要的原因却是他的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军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写法探究 1.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 课文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色,这与重视心理描写的现代小说有很大不同。“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一心希望凭借浑身本领“博个封妻荫子”,所以一抓到机会就想拼命表现,于是就有点急功近利,再加上暴躁的性格,终于导致自己与众军汉矛盾的激化,虽然精明能干,却也不由自己,最终不免失败。而集中笔墨描写杨志的精明,不仅增加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同时也反衬了吴用等人的智慧。 2.精巧的双线结构安排。 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没有事先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汉如何闹别扭,杨志如何鞭打众军汉,老都管如何掣肘,虞候如何进谗言,以及军汉们如何埋怨,读者的目光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小说的明线: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然有内部不和,但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了。另一条暗线:吴用的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到杨志一行人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推走,读者也如坠云雾,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里被下了蒙汗药。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另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托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课文相关人物的更多信息吗? 明确:(示例)青面兽——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获罪,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汴京城杨志卖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青面兽北京斗武被梁中书赏识,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文章“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生辰纲被劫后,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托塔天王——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在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成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不在一百零八将之列。 白日鼠——白胜:原来是个闲汉,和晁盖等好汉一起智取生辰纲。案发后白胜被何涛、何清兄弟抓捕,熬不过苦刑,供出了晁盖等人。后来白胜在晁盖、吴用派出的梁山人马配合下逃出后,上了梁山。在梁山上,白胜虽然地位不显著,却参与了很多行动。一百零八将之一,大聚义时排名106位,上应地耗星,担任走报机密步军头领。受招安后,在征讨方腊的路途中病死。 入云龙——公孙胜: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入伙。后离开梁山,回乡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时方被戴宗请回。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四位,上应天闲星,担任掌管机密军师。征方腊前返回蓟州,潜心修道。 赤发鬼——刘唐: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入伙,是晁盖的心腹班底。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二十一位,一百零八将之一,上应天异星,担任步军头领。征方腊时战死于杭州,追封忠武郎。 立地太岁——阮小二: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军头领第二位,水性一绝,上应天剑星。 短命二郎——阮小五:梁山排行中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军头领第五位,上应天罪星。在黄泥冈劫了生辰纲,因官军追捕逃回梁山泊,与兄弟一起打败何涛。高俅率大军围断梁山,阮小五水中奋勇杀敌。他与童威一起驻守梁山东北水寨。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做细作,却被娄丞相所杀。是梁山战死的最后一条好汉。 活阎罗——阮小七: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条好汉,梁山水军八员头领第六位,上应天败星。阮小七在阮氏三兄弟中年纪最小,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在黄泥冈和晁盖等用药酒麻倒青面兽杨志,劫了生辰纲。浔阳江上救宋江,打败官军。梁山泊里驾舟踏浪,先打败何涛,再打败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汉们刮目相看。他与童猛一起驻守梁山泊西北水寨。受招安后,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场英雄与英雄的斗争,智慧与智慧的较量,最终,众好汉更胜一筹。小说赞扬了他们劫取不义之财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这与强盗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的心中,晁盖、吴用是英雄、是好汉,杨志护送“生辰纲”的任务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也是一位有智有谋的好汉,《水浒传》后面的内容有细致的描写和叙述。让我们一起为这些英雄、好汉送上一首赞歌。 七、随堂检测 1.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 )挑上冈子时,两桶( )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A.“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B.文中“智取生辰纲”是动宾短语。 C.“只是教人死心塌地”中“死心塌地”一词是形容词。 D.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原来”“都”。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三位女将分别是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 B.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后,被发配到沧州,路过十字坡,险些遭到母夜叉孙二娘的毒手,后与菜园子张青结拜为兄弟。 C.“智取生辰纲”“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均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D.《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虽以失败告终,却不失为一部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杰出作品。 3.本文中的杨志后来也被逼上了梁山,成了108位英雄好汉中的一员,请你根据杨志的相关故事,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水浒传》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A)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 (A)踅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一个公人走近一步,却被(A)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里去。这一个急待转身,(A)右脚早起,扑咚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提朴刀的汉子望桥下便走。(A)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扯开封皮,将来撇在水里,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A)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便夺过朴刀来,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上。 (1)文段中的A是________(人名),他大闹飞云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浒传》中有许多“打杀”的情节,如选段中的“大闹飞云浦”,另外还有“拳打镇关西”“怒杀阎婆惜”等。请你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甲】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乙】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5.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后文得知:此时杨志一行人所喝的是下了蒙汗药的酒。但作者在这儿却只字不提,不仅迷惑了杨志等人,也让读者蒙在鼓里。有人认为,在【乙】段中可点明酒已被下药这层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A.“不是……正是……”是并列复句。 2.B 解析:B项中“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在“与菜园子张青结拜为兄弟”之后。 3.杨志山穷水尽卖宝刀(或:杨志走投无路上梁山) 4.(1)武松 武松帮施恩打跑了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蒋门神心有不甘,设计杀害武松 (2)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水浒英雄多为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而“打杀”,是正义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他们以“打杀”来解决问题,太冲动鲁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这一细节描写中,动词运用得出神入化。“抢、劈、夺、倾、盖、丢”这一系列动词巧妙而连贯,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劈、夺”动作迅猛干脆,是为了往酒里倒蒙汗药;“盖、丢”体现了生意人的特征和对偷酒的不满。这一切都是做给杨志等人看的,丝毫不露破绽,表现了他们计划的周密和表演的天衣无缝。 6.不同意。因为在此处不点明会让故事更吸引人,若点明了下文就没有了悬念,故事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二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