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解文章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理解品味文中的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 4.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的课文前,我们先来看一首诗,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zī) 汲取(jí) 渊博(yuān) 压榨(zhà)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 驾驭(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可动摇。 (2)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4)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5)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6)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气。 (7)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8)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9)汲取:吸取。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罗迦·费 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自学指导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4段:“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过渡段二,第9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部分为1-3段,提出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第二部分为4—12段,分析问题,具体阐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和有无创造性思维的人的区别。第一层为4-8段,具体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二层为9—12段,论述拥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第三部分为第13段,得出结论,指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合作探究 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开始,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文章开头,形式新颖,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 明确: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4.“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要克服这个弊病应怎么做? 明确: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5.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二是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6.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设问句。作用: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7.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①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9.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究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五、问题探究 1.请你结合文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明确:(1)拥有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2)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3)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须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2.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然后,作者借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寻求其他答案,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由此,作者自然地开始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紧接着,文章又引申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然后又借别人的言论及事例点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即积累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总结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3.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明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明确: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所举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证明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②道理论证。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这里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结论为依据,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具有说服力。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②第4段段尾到第5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③第9段到第10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得出如下结论……”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点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运用该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6.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示例:(1)自信,相信自己拥有创新能力;(2)拓宽阅读知识面,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并坚信所有的学习都不会是徒劳无功;(3)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理科性质的问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答题,文科性质的题目更要详尽全面地进行思考;(4)关注生活中的小灵感,勤做笔记,将小灵感与老师或朋友交流,创造发展该“灵感”的可能性;(5)热情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可麻木,对生活充满兴趣,并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断进行探索。 六、写法探究 1.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 本文不仅有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议论文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 2.模拟读者立场,回答读者所需、所疑。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于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来设想问题,并予以解答。如作者讨论完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关键要素后,用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将议论引向深入,这两个问句恰恰针对了普通读者读完前文后产生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但那是“天才”们的事,和我无关。正是由于作者在论述问题时基于读者立场,所以他阐述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七、拓展延伸 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 天文学家:这是新发现的天体的运行轨道。 数学家:这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艺术家:这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饥饿的人:充其量是一个喷香的大饼。 我的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堂小结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是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有探究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还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九、随堂检测 1.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放弃 探求 缺乏 B.丢弃 探求 缺少 C.抛弃 探究 缺乏 D.放弃 探索 缺欠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逆向思维的力量 ①对于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人们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汤姆 彼得斯说:“创造性思维为你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③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顿时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许能蒙混过关,但那是在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装饰,还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成了畅销货,该时装商店也因此出了名。逆向思维常常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④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⑤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产生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⑥多做逆向思维能使思维更加灵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⑦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随着这种观赏猛兽动物方式的创新,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⑧在工作中如果能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就会多一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文化、行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习惯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 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会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是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们掌握的知识也是多门类多学科的,因此,面对一个思维对象,不能,更不必仅仅局限于传统习惯;不能,更不必死守一个点。单兵作战毕竟力量太孤单,合力作战,不就威力强大了吗?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B.“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明白了,形容道理很明显。这里用来形容熟知别人的故事不恰当。 3.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4.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这一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5.内容上,强调人们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逆向思维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以此强化中心论点;结构上,点明题目,与开头相照应,总结全文。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