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2《遗传与进化》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2《遗传与进化》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3 23:52:32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01
延时符
×× ×××
07
06
05
04
03
02
01
02
教材分析
目 录 页
延时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03
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
对前两章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讲解,同时是本章学习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的必备基础知识,是遗传学从细胞水平转向分子水平的关键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04
学情分析
01
具备细胞分裂等细胞学基础,掌握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知识基础
02
对DNA分子的结构认识感觉陌生难懂,不能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相联系。
03
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05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说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运用归纳与概括、分析与比较等方法阐释生命现象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06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06
教学方法
说学法
说教法
活动探究法、对比归纳法、合作交流法
问题启发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08
01
08
创设情景、导入课堂
俗话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金丝猴
是什么物质在其中起作用呢?
09
创设情景、导入课堂
阅读书本“对遗传物质的早期猜测”,回答:
作为遗传物质可能要具备哪些特点?
结构比较稳定
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
能够自我复制
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创设情景、导入课堂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DNA。那么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讲授新课
11
02
多糖类荚膜
R型菌(Rough):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S型菌(Smooth):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讨论以下问题:
一、二两组实验对比说明?
二、三两组实验对比说明?
导致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活的R型菌不致死,活的S型菌致死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致死
活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预测实验结果
对比1、3、4组实验,试分析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的原因
死去的S型菌死而复生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某种物质将活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
小鼠死亡/不死亡?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
多糖类荚膜
DNA、蛋白质
在证明DNA/蛋白质/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预测结果
得出结论
“转化因子”是什么?
DNA/蛋白质/荚膜多糖是转化因子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然后分别将它们加入已经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讨论以下问题:
1.对比各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这个实验与第一个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DNA是转化因子,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质。
实验结论
由于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表示怀疑。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2.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32P标记的噬菌体
35S标记的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T2噬菌体的化学组分:60%蛋白质,40% DNA
上清液
放射性很高
沉淀物
放射性很低
搅拌离心
搅拌离心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 35S
细菌裂解
细菌裂解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35S标记的噬菌体
32P标记的噬菌体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 32P
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上清液
放射性很低
沉淀物
放射性很高
DNA是遗传物质
23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RNA是遗传物质
知识总结,拓展延伸
24
03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
实验原理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性活菌混合培养 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DNA 从严从花叶病毒中提取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
实验结果 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R性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 带有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并稳定提拆 RNA才能感染烟草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 RNA是遗传物质
相同点 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28
板书设计
一、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R型菌和S型菌的特征
2.四组小鼠实验→“转化因子”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
四、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RNA也可以是遗传物质
五、实验总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下是我的主要说课环节。
首先,说教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两章的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讲解,同时是本章学习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的必备基础知识,是遗传学从细胞水平转向分子水平的关键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中,运用科学史实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
接下来是我的学情分析。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第一,通过前两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第二,学生已经学过了核酸的结构,但对DNA分子的结构认识感觉陌生难懂,不能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遗传物质多样性相联系。第三,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运用归纳与概括、分析与比较等方法阐释生命现象的科学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使用以下教学方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动画、投影、板书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3)合作交流法:针对教材给出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归纳教学法:针对本节的证明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下面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首先播放金丝猴及其幼崽图片,提出“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通过常见的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之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问作为遗传物质可能要具备哪些特点?学生归纳后,介绍认知冲突,DNA和蛋白质都可能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将学生带入到早期遗传物质的探索中,之后,引导学生表明自己关于遗传物质的观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
2.讲授新课
归纳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首先,介绍两种不同的肺炎双球菌R型菌和S型菌,之后,播放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的前三组组小鼠实验动画,利用动态过程吸引学生注意,之后简单介绍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三组实验过程及其相互对照关系,请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一、二两组实验对比说明什么?二、三两组实验对比说明什么?导致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对照的思想。学生可能会得出:一、二两组实验说明活的R型菌不致死,活的S型菌致死,二、三组实验对比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致死,导致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活S型菌。
四组小鼠实验两两对照会得出什么结论?之后,播放第四组小鼠实验过程,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学生可能会认为小鼠不死亡,之后播放实验结果——小鼠死亡,并且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这是为了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学习兴趣。之后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的原因。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种想法:死去的S型菌死而复生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某种物质将活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
随后,老师补充蛋白质在高温条件下将会变性失活,当温度降低至室温时,蛋白质的活性也不能恢复。引导学生排除S型菌死而复生的观点。经过讨论后大家会觉得第二种假设更具有探究的价值。
即: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某种物质”使活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暂且将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
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设疑:“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介绍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关键是必须将蛋白质、其他物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学习控制单一变量单独研究的实验思路。之后,让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可能会假设DNA/蛋白质/荚膜多糖是转化因子,假设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将它们加入已经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结果。学生根据其假设预测实验结果,在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那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艾弗里的四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质。
此时,引出另一科学史背景,1944年,艾弗里实验,从中提取出了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引导学生提出控制变量,单独研究的实验思路。
但是,在艾弗里的年代,DNA和蛋白质无法完全分离,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使用其他方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研究?此时,引导学生回想同位素标记法。此时,引出教材上另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首先,出示T2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有学生归纳其结构偶特点,使学生体会实验材料的选取对于实验的重要性。之后,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2.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运用归纳与概括阐释生命现象的科学思维能力。
之后,教师组织不同小组学生对实验进行介绍和自我观点介绍,老师总结实验。
最后,介绍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说明RNA也可以是遗传物质。
3.知识总结,拓展延伸
综合以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可以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列表比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系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从实验设计中找寻不足,完善实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同时,树立生命观念,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规律。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总结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三个经典实验,理解实验设置的原理和过程,并学习不同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学习生物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