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古诗词,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要内容。 2.深入了解诗人,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等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品味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艺术。 3.赏析诗词中的名句,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或爱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词以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多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多岁才奉诏供奉翰林院,仅一年多就又被迫离开。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预习检查 1.掌握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 济沧海(jì) 2.解释加点词语。 (1)金樽(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 (2)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3)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4)直万钱(同“值”,价值) (5)投箸(筷子) (6)歧路(岔路) (7)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8)云帆(高高的帆) (9)济沧海(济,渡;沧海,大海)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院,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42),42岁的李白,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是乐府(能够配乐的歌诗)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朗读指导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2)齐读屏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然”字颤音弱收,有如叹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山”短促收束,“满”“山”一字一顿读出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语气柔和而喜悦,情绪较为昂扬) 行路难↗,行路难,↗ (两个短句都是升调,后句比前句语气高扬,表达无路可走时焦急如焚的心境) 多歧路⌒,今⌒//安在?↘ (“在”,用气音,长吁一口气发出来,用疑问语气读出无路可走的现实,表达怨愤的情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深切憧憬和满怀信心,以昂扬语气收束) 说明:“/”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分别表示声调微升和声调略降,突出抑扬顿挫感。 (3)朗读欣赏。屏显朗读视频。 (4)学生放声诵读。 四、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内容。 (1)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屏显: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 ①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玉盘:对盘子的美称。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②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③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姜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⑤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歧:岔路。安:哪里。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会:终将。云帆:高高的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2)学生自己翻译,然后指名学生翻译,教师纠正。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珍贵佳肴。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要渡过黄河,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山,雪堆满了高山。当年姜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终将会有一天,我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 2.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回答) 明确: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 明确: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4.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二句。 明确: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5.第三、四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他,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的情形吗?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的典故;后一句是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的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8.“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放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9.“行路难”这一句,在句式格式上与全诗不大一致,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而为?改成“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啊今安在”可以吗? 明确:是有意而为。诗句不仅运用了反复、反问,还运用短句和标点,有强烈的感叹,更有强烈的诘责、质问,更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愤怒、痛苦和迷惘,因而不可以改。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前面的道路险峻而多歧,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五、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 明确:在这首诗中,李白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却又踟蹰不前,羡慕古人却又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誓将乘风破浪却又难以实现。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的动荡不安,言辞的慷慨激昂,都跃然纸上。这其中,有理想的破灭,有梦想的起航,有永不言败的豪情,有舍我其谁的疏狂。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觉得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示例:(1)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2)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3.如何理解《行路难》(其一)中的用典? 明确: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 《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语,用宗悫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壮志未减。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 六、写法探究 1.运用多种手法抒情。 ①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②比兴、象征:“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人世艰难。 ③用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姜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他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等等。 2.强烈的情感。 诗歌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七、拓展延伸 1.知人论世,解其人。 诗人在《行路难》另一则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何选择? 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却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获罪并流放夜郎。但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中途遇赦东还,却忽然得病,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的未来同样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八、课堂小结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郁闷之情和心理矛 盾。一方面,表现了他对黑暗朝廷和艰难仕途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之感;另一方面,他又对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贤人终得明主赏识之例,使得他对追求理想怀有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是他豪放不羁、自强积极个性的体现。 李白作诗,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背诵《行路难》(其一)。 2.完成课后习题一。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答谢白居易。 二、预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kuí)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3)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4)怀旧(怀念故友)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6)长(zhǎnɡ)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三、整体感悟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进士,曾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多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理想。有《刘梦得文集》。 2.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赏析、学习。 4.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个别字音和重音,并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学生精彩朗读展示。 四、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明确:巴山楚水(本是一片)冷落荒地,遭受贬谪(在这里)安身二十三年。 想到旧时常常怀念亡友,重返京城好似隔世之人。 沉船旁边千船万帆竞发,病树前头已是万木争荣,一片春色。 今日初逢听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凭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3.作者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明确: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白居易提到“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既然是写酬答之诗,便应该从此处作起,而“巴山楚水”泛指朗州、夔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十分荒僻偏远,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如此之久,其愤慨心情也就不言而喻。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有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写此是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上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旧友的悼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五、问题探究 1.请比较《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说两首诗谁的境界更胜一筹。 明确: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原本只是感喟,诗中多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而刘禹锡的回赠诗,虽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显出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2.如何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表现出的乐观精神? 明确:刘禹锡这首答诗,虽然感慨万端,却始终保持着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主要和诗人的性格有关。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改革失败,二十多年来被一贬再贬。但他愈挫愈奋,毫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从他的《秋词》对秋天的赞美,《陋室铭》中所表现的身处逆境的坦然自安,就不难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精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蕴含有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两句诗包含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写法探究 1.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 首联,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对受害故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2.善于用典。 如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事典:上句是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含贬谪时间之久,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归来之后物是人非的怅惘心情。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刚刚我们对本诗歌的学习,你能否列举和本首诗歌情感风格类似的诗歌或作者同类诗歌来欣赏? 示例: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八、课堂小结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浮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完成课后习题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水调歌头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中国随便拿起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就会掉下许多的“月”字来。是的,你看,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里江水千里的月。可见,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万千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去感受他内心的那一轮明月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低绮户(qǐ) 婵娟(chá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4)何似(哪里比得上) (5)不胜寒(经受不住) (6)起舞弄清影(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7)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8)绮户(雕花的门窗) (9)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0)何事(为什么)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作有《赤壁赋》和《石钟山记》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文学知识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4.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①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大声,字正腔圆地读。(学生读,教师巡视) ②教师配乐朗读,要求:正音,注意节奏。 ③要求学生与同桌之间互听互读,相互纠错。 ④节奏划分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合作探究 1.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注释读懂词意,不懂处就提出来相互交流,大家一起解决。(学生相互交流,释义) 2.学生质疑不懂处,小组帮助解决。 3.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思考:这首词由几个部分组成? 明确:三个部分:小序、上阕、下阕。 4.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思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阕,望月;下阕,怀人。 五、问题探究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3.上阕写到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提示:写作该词时,苏轼正被贬密州任知州。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一再遭贬。其时,他和弟弟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明确:他写这首词时正值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的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4.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他最终是否选择了乘风归去? 明确: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入世。 5.下阕写月光引起作者的无眠,作者为什么会“无眠”?作者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 明确:文章在小序中便说“怀子由”,这“无眠”正是因怀念亲人而起。而“无眠”一词在此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离人。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作者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它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它也有它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7.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意义。 明确:“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共有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联系在一起。 8.如何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出世”与“入世”精神? 提示:这首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词人的“出世”之想,还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不能过于拘泥地理解为渴望回到朝廷的惶恐不安。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一定要从作品的本身出发,才能准确把握。 六、写法探究 1.想象奇特,境界旷远,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相隔千里、遗世独立的画面,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离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虽有感伤情调,但作者的豁达胸襟处处可见。全词既抒发现实感受,又充满浪漫情怀,意境优美。 2.善于用典。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把词人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提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结尾化用《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词句,写出了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而能有所安慰的放达乐观之情。 七、拓展延伸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文人的才情,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示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九、随堂检测 (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1.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二)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4.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颓废自弃。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旧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故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7.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C 解析:C项“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希望获得机会,有为于当世的理想抱负。 4.“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 5.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 6.B 解析:首联只是交代了被贬的人生经历,并未写到作者的颓废自弃。 7.(1)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和痛苦之情;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2)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8.“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9.C 解析:指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眠的人。 十、板书设计 十一、作业布置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词。 2.完成课后习题三、四、五。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