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13 17:09:47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即使新政府的施政方针,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义勇军进行曲
3、新中国成立标志着( )
A、中国领土的全部解放 B、中国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
A、制定根本大法 B、选择国家领导人 C、规定一五计划内容 D、确定统一战线政策
5、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1954年一届人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共同纲领不再代替宪法
C、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
D、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7、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 )
A、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8、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
A、1954年一届人大 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 D、1982年全国人大
9、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是( )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确立的( )
A、一届全国人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11、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并成为中国法制建设里程碑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12、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4、我国之所以能运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英葡国家力量的削弱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外交政策的成熟
15、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澳门回归祖国 D、香港回归祖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狄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根据上述材料,简单叙述一下1954年宪法的内容。
(2) 据上述材料,分析1954年宪法的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由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的时间,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共进。我们希望李登辉先生从现实出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顺应民意,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1)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则两利,离则两伤”的最有力证据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神圣的职责”?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7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3)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4)我国政府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政策有何异同?
(5)目前防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PAGE
第 1 页 共 2 页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DAB 6—10 CABAC 11—15 ABDBC
二、非选择题:
16、(1)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2)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17、(1)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有个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8、和则两利的证据:
(1)①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使国民大革命蓬勃兴起,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
离则两伤的证据:
①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合作关系破裂,国共两党开始了尖锐对峙,为日本30年代一步步扩大侵华提供了可趁之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是中国人民重新陷入战火,并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2)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符合国家、民族利益,顺应民意,因此,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
(3)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4)相同:都实行“一国两制”;不同: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保留军队。
(5)“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PAGE
期末复习重点检测卷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