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3 19:4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琵琶行并序
乐与诗的对话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歌行体”的特点。
2.把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3.分析琵琶女的形象,领悟诗人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走近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自号“醉吟先生”。
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为“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诗王”“诗豪”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糅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白居易创作时期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长安城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福(太子属官),率先上书请求缉捕凶手。当权朝贵便抓住这个把柄攻击他“越职言事”,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看花”的诗,有伤名教,最终朝廷将其贬为江州司马。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实际是闲散职务。元和十一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琵琶行》。
了解歌行体
“歌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学习和借鉴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有三:
一是在声律、韵脚方面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二是篇幅可长可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有18句,白居易的《长恨歌》有120句;
三是句式灵活,以七言为主,夹杂其他句子。
解 题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行”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它的典型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题目或前言中,其内容与诗文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
诵读感知
字音识记
湓浦口(pén) 荻花(dí)
铮铮(zhēng) 转徙(xǐ)
抹复挑(mǒ tiǎo) 霓裳(ní cháng)
六幺(yāo) 间关(jiàn)
红绡(xiāo) 钿头银篦(diàn bì)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字词积累
①明年秋
②因为长句
③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古:于是创作 今:表因果关系)
(古:突然出现 今:鼓出来、超过一般)
(古:整理 今:使紊乱变整齐)
(古:容貌 今:色彩)
(古:年纪大 今:排行第一)
(古:以前 今:向着前方)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赏析小序——诗前的小序写了什么,用意何在?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明年:第二年
夜:在夜里
铮铮然:铿锵悦耳地。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倡女:歌女
善才:唐代对乐师的通称
年长:年龄增长
色衰:容颜衰老
委身:托身,这里是嫁人的意思
贾人:商人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酒:名作动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悯然:忧郁的样子
漂沦:漂泊流落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斯:这
人物、写作动机
是夕:这天晚上
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因为:因,于是;为,创作
凡:总共,一共
言:字
命:命名,提名
序言点明了写作动机,介绍了时间、地点、写作缘由、人物身份和遭遇,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思考2】概括《琵琶行并序》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浔阳江头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声
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点出时间地点事件和环境,“秋”:万物凋零、夜里气温降低
环境描写:①渲染悲凉气氛②奠定全诗基调。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无管弦”:烘托凄凉的分别氛围,为下文琵琶女出场做铺垫
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江心聆听琵琶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内容上: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声的吸引力;结构上:承上启下
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听闻琵琶曲的欣喜之情和急于相见的迫切心情。
“欲语迟”和“半遮面”精练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纠结、羞涩的心理状态。
【思考3】第二段中琵琶女的演奏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前奏曲:转轴拨弦……心中无限事——调弦校音
欢乐曲:轻拢慢捻……落玉盘——欢快明朗
沉思曲:间关莺语……胜有声——情感压抑
悲愤曲:银瓶乍破……如裂帛——戛然而止
江心聆听琵琶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前奏曲
转轴拨弦:调弦校音
写出了琵琶女不凡的演奏技艺和其丰富的感情;
“掩抑”:写出曲调沉郁
“声声思”:愁情之多——奠定弹奏的主体和基调
“低眉”是其神态,“信手”写其技艺的娴熟。
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江心聆听琵琶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乐曲
拢:扣弦 捻:揉弦 抹:顺手下拨 挑:反手回拨
嘈嘈:声音沉重舒长 切切:声音轻细急促
以“叠词”模拟乐声、强化听觉
大珠小珠落玉盘”使视觉与听觉相通——通感,又叫"移觉,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琵琶声进一步形象化
江心聆听琵琶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沉思曲
音乐婉转流畅 声音梗塞不畅
声弦暂歇
①乐曲因幽咽而暂停②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③诗人听乐的入迷
比喻:描写音乐声由清脆圆润转入梗塞不畅,声弦暂歇,低到无声;感情转为凄苦哀怨,以至无声。
江心聆听琵琶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悲愤曲
比喻,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音乐
弹奏琵琶结束时常用手法,声音却清脆尖利,戛然而止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乐声突发和猛然停止,情感转为愤懑凄厉,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
①突出了音乐效果。“悄无言”还沉浸在音乐中,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能突出音乐的感染力
②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诗人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乐声已经消失,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这两句诗,把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
江心聆听琵琶声
诗 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深沉
细腻柔美
婉转流畅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
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本段诗人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呢?
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比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叠 词
使音乐悦耳动听
更加形象
《琵琶行》中白居易是怎么描写音乐的?
①大胆想象,运用贴切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如急雨”“如私语”等,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写得立体可感。
②运用叠词,如“嘈嘈”“切切”状声,使得琵琶女的乐声弦音仿佛在听者耳畔鸣响,使音乐悦耳动听更加形象。
③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无限魅力和感人效果。包括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和对周边环境的描写。后者如“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琵琶女演奏的情感变化
倾诉悲情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