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致云雀》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
(二)两首诗都采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诗人的青春追求。读诗时注意把握主要的意象,理解诗人通过意象传递的情思。
(三)理解拟人、反复、比喻、通感、衬托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欣赏诗人奇特的想象,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 在阅读中体味诗情,获得感动,理解青春的价值,启迪个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二、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案设计:
1、《红烛》作者、背景简介
《红烛》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他是新月诗派的主要创建者和成员之一,著有诗集《红烛》《死水》;他是一位学者,在楚辞、唐诗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他还是一位民主斗士,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在1946年的李公朴悼念大会上无惧被特务暗杀的风险,发表演讲,怒斥特务的暗杀行径。随即遭到杀害,年仅47岁。
闻一多24岁时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回顾数年来的探索历程,写下《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2、《致云雀》作者、背景简介
《致云雀》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1792-1822),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热爱自然,崇尚理性,主张改革。其代表作品有诗歌《西风颂》《自由颂》和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据雪莱的夫人回忆,这首诗作于182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当时雪莱28岁,他在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二、 课堂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诗歌,《红烛》和《致云雀》。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青年时代所写。两位诗人各自将青春的思考、人生的追求写入诗中,用诗的语言倾诉衷肠。它们能否打动年轻的你,与你产生心灵的共鸣呢?我们一起来品读诗歌,感受诗情。
(二)文本研讨
任务一:理清诗脉,整体把握诗歌
1、《红烛》内容: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六节、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八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2、《致云雀》内容:
1-2节:总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3-7节:具体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8-20节:展示云雀的美丽形象;
21节:学习云雀欢欣与无畏,为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
任务二:再读诗歌,解读意象
1、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 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诗人冷漠,凄清,惆怅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2、胡应麟《诗薮》中说:“诗歌之妙,专求意象。”品味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内涵,感悟诗人的情感,完成下表。
3、结合以上分析,阐述红烛、云雀的象征义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云雀:象征追求欢乐、光明、自由、理想。
(三)课堂小结
红烛之泪,是闻一多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四)布置作业
1、找出两首诗中你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尝试同伴互助解决。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品读两位诗人不同的青春书写,比较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字面上说,冬天来了,春天马上就会到来;实际上是说熬过了苦痛与艰难,就将迎来美好的春天、光明的前途。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向上,永不放弃。
二、文本研讨
(一)重点句子品析
任务一:各小组提前整理本组没有达成共识的句子。
《红烛》:1、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明确: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这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 “矛盾!冲突!”吗?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从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2、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明确: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重在奉献。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致云雀》:1、如何理解“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时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形象?
这三个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作出评价,突出了各省的音乐之美。
2、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3、如何理解第20节“熟知的欢欣”的含义?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又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二)比较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任务二:同伴互助完成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