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高三第一课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录取通知书
考情研究
复习要求
目 录
CONTENT
PART ONE
稳定的心态
+明确目标
高三意味着什么?
困难
艰苦
迷茫
折磨
奋斗
目标
希望
收获
充实
未来
VS
高三的主旋律由你来定!
摆正心态
贰
明确任务
专题学习
专题01 小说阅读
专题02 散文阅读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0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题05 人物传记与科普文阅读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08 名篇名句默写
专题09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专题10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专题11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专题12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
专题13 语段综合及应用文修改
专题14 作文
PART TWO
考情研究
考情研究,明确考试目标(考什么,怎么考)
2023年高考是福建省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的第一届。
2020年我省高考开始使用新高考I卷;2022年,根据课标、教材、区域发展程度等的差异,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7省使用新高考I卷,辽宁、重庆、海南使用新高考II卷。
新高考的结构模式(以2020年山东、海南卷为底盘,逐年完善):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学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2021新高考I卷 2022新高考I卷 题量 23 23 信息类含有完整的论述类文本;文学类小说与散文;文言文由名人传记变纪事,写作是新材料作文题型(基于任务与基于表现并存)
客观题 信息类3,文学类2,古诗文4,语用3;共12题,36分。 信息类3,文学类2,古诗文4,语用1;共10题,30分。 主观题 信息类:论证思路和语句理解各1题4+6;文学类:艺术手法和词语含义分析各1题4+6;文言文翻译和文意理解各1题8+3;名句默写1题6分(一题开放),古诗思想内容理解1题6分,修辞分析3分,语句补写6分,否定句使用5分;共11题,57分。作文1题,60分。 信息类:文本观点分析和信息筛选与整合各1题4+4;文学类:心理活动和改写效果分析各1题6+6;文言文翻译和文意理解各1题8+3;古诗词内容理解1题6分;名句默写1题6分;语用:成语3分、改写4分、修辞分析4分,语句补写6分;共12题,60分。作文1题,60分。 文本选用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多文本)+小说 古诗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唐诗 语用:说明文(中华文化、知识性) 作文:毛泽东论“体育之效”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多文本)+小说 古诗文:《战国策》+宋词 语用:人物通讯、说明文(中华英才、生活知识) 作文:围棋“三手”(传统文化) 信息类文本阅读
2022新高考I卷 2021新高考I卷 分析
文本 学术论文:“中华文化”1+1 学术论文:“诗歌与绘画”1+1 信息、论证
命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 分) 5.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语句信息理解
内容推断
论点与论据关系的理解
论证思路与论证手法
内容理解与个性化解读
信息筛选与整合
策略 (1)浏览材料,把握中心:分读+合意;(2)根据依文设题的命题原则,根据试题找原文;(3)理解相应原文信息,判断正误、整合信息;(4)答题顺序由大到小,也可依据习惯。 2020年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2021年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2022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突出它的实用性依然是主观题的主要方向。从考题变化来看,从直白地问行文思路到谈谈自己的看法,灵活度越来越高,但核心考点还是提炼论点,梳理行文脉络。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新高考I卷 2021新高考I卷 分析
文本 小说:冯至《江上》 小说:卞之琳《石门阵》
命题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 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 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写什么,有什作用
怎么写,有什么效果
写法分析
内容理解
结构,情感,艺术效果
策略 (1)指导学生读懂文本。(2)读题。明确要求,明确重读与答题方向。(3)答题。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合理区间的确定与分点作答;得分点的呈现与表述的简洁。(4)关于小说与散文。 2021《石门阵》与2022《伍子胥》相似点:
(2020年是散文,暂不总结)
1、选材难度都不低
两篇文本都是非常规性的小说,都是有鲜明特色的非传统性的小说。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导致文本都不易读懂。
《石门阵》多次使用反复手法,这种叙述方式就淡化了情节,增加了阅读难度。不过,在文本最后一段,已经点明了主题,比《伍子胥》要容易理解一些。
《伍子胥》难度较高的原因有如下:
①文本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本身并未做多少修改。这种呈现方式,可能会使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与原小说有出入,造成误读。原小说的主题绝对没有“隐逸”这个意思,但节选部分出现的各种对话、人物身份、场景描写都暗含这个方向,导致高考阅卷时,专家组也不得不给分。
②文本是一篇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冯至本人早年以写诗出名),这种文体,在选修中出现过,例如《荷花淀》,但《荷花淀》通俗易懂,有一定的情节,而《伍子胥》淡化情节,语言抒情性强,让学生摸不清小说想讲述什么。
③主题极不易提取,没有明显的语句提示。阅卷老师反馈“普通人的关爱”是最合题的,但迫于学生的试卷问题太普遍化,也只能承认“隐逸”“友情”等主题的合理性。
2、考点紧扣课本
《伍子胥》文本风格“宁静”“朴素”“自然”,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风相似。
两篇文本都需要从叙事效果入手作答。这个考点在《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有明确训练。
补充:2020年全国卷的冰山理论与选必上《老人与海》的“学习提示” 直接挂钩。
3、主题解读依旧是核心
虽然两篇文本都是非常规性的小说,淡化情节,但主题解读依然是核心考点。这个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例如:《石门阵》
第七题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第九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伍子胥》
第九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五条答案(1深化主题2形成对比3人物形象塑造4叙事效果5引起阅读兴趣)都是建立在对主题正确解读的基础之上的。这个题均分会很低。
答案:
1、深化主题,凸显平凡人恩惠的博大(伍子胥得到普通百姓的关爱),隐逸与友情也可有所表现。
2、形成对比,普通人淡泊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复仇的心理。
3、形象塑造上,使历史记载的传奇人物更真实更合情理。(放弃描绘惊险的外部冲突,突出写伍子胥的内心活动)
4、叙事效果上,使故事的传奇色彩减弱,现实寓意有所增加。
5、引起阅读兴趣,引发思考,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酌情给分)
4、常规题型难度不大
小说两个主观题,有一个会是常规题型,难度都不大。例如《石门阵》第9题,问“门的多重含义”,平均4分。《伍子胥》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实,就是梳理人物心理变化。
文言文阅读
2022新高考I卷 2021新高考I卷 分析
文本 纪事《战国策》 纪事《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本变化
命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文言断句
文化常识
内容理解
大意通顺
文意理解
(3分)
策略 (1)读文:感知文本内容,借助概括和分析题,读懂文本;(2)作答:断句,先比对,找出相同部分,再根据文意判断;文化常识,由有记忆开始;概述,对比内容;翻译,先理解后表达;文意理解,先找相应内容,后理解表达。(3)建议先做内容“概述”一题。 古代诗歌
2022新高考I卷 2021新高考I卷 分析
文本 宋词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 唐诗 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
命题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
策略 (1)以知识背景为支撑,借助篇名、诗篇关键词、注解、选择题,理解与把握诗篇的思想内容;(2)逐联分析,言之有据;(3)明确答题方向,分点作答。 1、古文
连续三年,阅读难度都不大,翻译也较容易得分,选择题依然是断句、文化常识、对原文的判断三个题型。今年略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增加了课本实词考查,基础不好的学生容易丢分。
2、诗歌
选择题与主观题都会从翻译入手设置考点,都以解读诗歌主旨为重点考查方向。所以读懂诗歌是做对其他题的前提。
3、默写
2020年中等难度,2021年难度较高,2022年难度较低,2023年预测中等难度。
语言文字运用
2022新高考I卷 2021新高考I卷 分析
文本 新闻文段+说明文文段 新闻文段+说明文段 情境
命题 新闻文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说明文文段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新闻文段 1.词语选用(选择题) 2.语病修改(选择题) 3.修辞运用分析(简答题) 说明文文段 4.语句衔接(选择题) 5.补写(简答题) 语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语言素养与语言技能)
策略 问题情境。(1)中心话题,上下文,关键词语;(2)根据要求答题。(3)揣摩考查意图、注意要求,按照答题步骤进行训练。 注意要求,技能训练;考点配置
近年,该题型经常发生变化,往年的经典题型“病句”“衔接”今年都没有考。备考时注意往年未考题型,命中率略高,也不可忽视常规题型。
写 作
2022新高考I卷 2021新高考I卷 分析
文本 围棋文化 毛泽东论“体育之效”
命题 以上材料(本手、妙手、俗手及其关系)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材料作文(任务设置是防止套题)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要求(传统文化);四套卷一起分析
技巧 (1)片段训练与全文;(2)符合题意与立意深刻;(3)“发展等级”项目内容对评分的影响;(4)卷面保持清晰、美观 近三年作文审题都不难,突出二元关系作文,注重从材料中生发启示与思考。书写、素材与结构设计是分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对审题要求不高,基本没有不合题作文。
2020年关于疫情的材料:距离与联系(对立与统一)
2021年关于体育精神的材料:强与弱(对立转换)
2022年关于围棋“本手”与“妙手”的材料:基础与创造(前提条件)
卷面
这是网传的2018年全国Ⅰ卷一篇满分作文的作者原文誊抄的卷面,其书写被誉为艳惊四座的“印刷体”。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在每年的阅卷中都会发现这种卷面。虽然说,不是字写得好、卷面美观就可以得满分,但阅卷场中评出的高分作文绝大多数的卷面都不差。
PART THREE
教 学 过 程
1、端正态度
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语文是根本,先保本,得100分。
高三,怎样进行语文复习?
2、积累知识
基础知识的积累
写作材料的积累
①做好预习(提前做好要讲评的练习,圈点勾划,质疑)。②认真听课,勤于动笔,善于总结答题规律。
①做好练习,注意落实。
②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严格规范答题步骤。
③用笔需讲究,书写要工整。
3、听课要求
4、作业要求
5、精练试题
训练我们的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答题技巧、心理素质等。
6、坚持阅读,关注社会
每天有空都要读,读的内容也要多样,背几句古诗名句,读几篇精美散文,浏览一下报纸杂志。隔两天细细鉴赏一首诗歌,隔三天认真精读一篇古文。
阅读报刊:《读者》 《青年文摘》
《散文》 《杂文选刊》
《中国青年报》等
收看电视: “艺术人生”“实话实说”
“文化访谈录”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
每天阅读一点、每天评论一点
每天抄写一点、每天背诵一点
课堂要求
1.紧跟老师课堂节奏,不走神,不另立门户;
2.左手持书,右手拿笔,双手不得放到课桌下面;
3.边听边记,积极思考,和老师积极互动;
4.回答问题大声、大胆、大方,不支支吾吾;
5.坐姿端正,不左顾右盼,不打闹,不说话;
6.有问题有矛盾下课找老师解决。
7.上课前提前擦黑板,准备好上课物品。
早读要求
1.站姿:双腿立正姿势,一手拿资料一手拿笔,笔可在空中划动;
2.坐姿:双手将资料举起,边读边勾画,双腿放到桌下;
3.声音:大声、高频、往脑子里输入,目的是记住
4.阅读材料要有勾画痕迹。
激情、效率、精气神
测试
1.专心答题,诚实答题,不得翻书看资料;
2.书写工整美观,书写就是分数;
3.不可眼高手低;
4.及时分析总结整理到积累本;
5.仔细考试化,认真对待每一次自习和考试定能修成正果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