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暑假自学自练(word版 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暑假自学自练(word版 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7-24 08: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暑假自学自练2022_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2019·北京·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同学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并完成如图所示实验,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对此实验的判断与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不同,则现象不同
2.(2018·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发光、放热的现象
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就肯定能发生燃烧现象
C.可燃物在纯氧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的燃烧要剧烈
D.只有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同时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
3.(2018·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A.增加煤的用量
B.粉碎煤块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减少空气通入量
4.(2018·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有燃烧才能发光、放热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5.(2018·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燃着的火柴梗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B.火柴梗的温度低
C.火柴梗着火点升高了 D.火柴梗着火点降低了
6.(2018·山东德州·九年级期末)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7.(2018·浙江温州·八年级期末)如图实验中,小石块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此实验结果表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
A.有助燃剂 B.是可燃物
C.需要一定的温度 D.需要酒精灯点燃
8.(2018·云南·师宗县高良民族中学一模)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 )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9.(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其中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0.(2020·广东·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11.(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1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依据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 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改通 O2 片刻,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 中红磷不燃烧,b 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对比过程① a、b 装置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C.对比过程② a、b 装置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 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助燃剂
13.(2020·广东·九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B.a与c对比中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
14.(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 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
1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甲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将将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60℃热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①试管a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b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由______可以得到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结论;由______可以得到燃烧需要空气的结论。
(3)乙同学指出图甲装置存在不足之处,并设计了改进装置图乙、改进装置乙中添加气球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16.(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明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9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
(2)熄灭A处火焰,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_____。
17.(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史小明同学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图示将铜片小烧杯、白磷(铜圈固定)放在玻璃水槽中,并加入约体积的热水.②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氧化锰和5%的H2O2溶液,③立即用大烧杯将小烧杯和白磷置住,观察到大烧杯中液面下降,白磷露出并燃烧,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8.(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江等一组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三种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成功地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_____
实验2 燃烧与_____有关 _____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_____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_____
19.(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后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3)点燃酒精灯前先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
20.(2019·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 。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__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
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C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因为白磷达到了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不同,则现象不同,故D正确。故选C。
2.C
【解析】
A、燃烧是可燃物和助燃物间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现象,错误;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除了与氧气接触外,周围的温度还必须要达到自身的着火点,错误;C、氧气的浓度会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正确;D、根据燃烧的条件,要想达到灭火的目的,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即可,错误。故本题选C。
3.B
【解析】
A、根据题干可知,增加煤的用量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目的,错误;B、粉碎煤块可增加可燃物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符合节能减排的目的,正确;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只能延长煤炉的使用寿命,与题干无关;D、减少空气通入量,不利于煤充分燃烧,造成浪费,错误。故本题选B。
4.C
【解析】
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错误;B、除了燃烧,物理变化也会伴有放光放热,比如点亮的电灯,错误;C、根据燃烧的条件,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正确;D、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性质,不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错误。故本题选C。
5.B
【解析】
火柴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火柴梗的位置无关, A错误;火柴梗竖直向上,导致燃烧的部分不能对未燃烧部分进行预热导致温度低于着火点而无法继续燃烧,正确;火柴梗的着火点是一定的,故选项C、D错误。本题选择B选项。
6.C
【解析】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C。
7.B
【解析】
小石块没有可燃性,加热时不能燃烧,小木块具有可燃性,加热时能够燃烧,此实验结果表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是物质需要具有可燃性。
故选B
8.A
【解析】
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但由于管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选项正确;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选项正确;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时,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9.B
【解析】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温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故选:B。
10.C
【解析】
A、图示烧杯中的蜡烛一定时间后熄灭,放在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错误。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C、图中小木条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D、图中小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B
【解析】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因为没有了氧气,白磷不能燃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通过实验1和2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B
【解析】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程①中a、b处的红磷都没有燃烧,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程②a、b 装置中,a 中红磷不燃烧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 中红磷燃烧是因为温度到达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可知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C
【解析】
A. 烧杯中的热水给热水中的白磷提供了热量,而且能使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此选项正确;
B.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而热水的温度是80℃,a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此选项正确;
C. b与c是白磷和红磷,且红磷与氧气接触,白磷与氧气不接触,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此选项错误;
D. 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同时防止白烟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4.D
【解析】
A、①和②中的白磷都不能燃烧,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故A错误;
B、②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③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所以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故B错误;
C、②和④中的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故C错误;
D、③和④中的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就是说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15.(1)
(2) ①② ①③
(3)起缓冲作用,防止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使橡皮塞弹出
【解析】
(1)
磷的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①②两试管中的物质温度与气体相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①③则是温度相同的白磷试管中有氧气能燃烧,水中的不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空气;
(3)
白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容易使橡皮塞松动,因此加入气球是起缓冲作用,防止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使橡皮塞弹出。
16. (1) 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盖沙土
【解析】
(1)A处红磷燃烧,B处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除了与氧气接触外,还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熄灭的方法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熄灭的条件可以是盖上沙土,隔绝空气。
17. (1)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白磷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冷却后杯内压强减小,液面上升
【解析】
(1)小烧杯中发生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和5%的H2O2溶液,立即用大烧杯将小烧杯和白磷罩住,由于生成氧气,大烧杯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观察到大烧杯中液面下降,白磷露出液面后接触到氧气燃烧起来,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步骤③中,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冷却后杯内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在压力的作用下,水槽中的水进入大烧杯中,液面上升。
18. 可燃物 氧气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温度 着火点
【解析】
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
再根据题干分析可知,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 燃烧与氧气有关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19. (1) 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去除装置内原有空气
【解析】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化学式为P2O5。
(2)实验过程②中,a处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b处的红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所以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点燃酒精灯前先通入N2的目的是去除装置内原有的空气。
20. A
【解析】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就是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过程,化学方程式为:,此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可以为白磷的燃烧提供热量,还可以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为实验设置参照,但水并不参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