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的质量守恒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暑假自学练习2022_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内含空气)容器中加热,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A. B.
C. D.
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
B.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在100g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和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3.(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C.该物质是由和组成的 D.该物质一定不含氧元素
4.(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一定不发生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团一定发生改变
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小于原木材质量
B.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增加
C.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D.将一定质量的水冷凝后结成冰,质量不变
6.(2021·河北·平乡县新世纪英才学校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体积守恒、分子数目守恒
B.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原子质量有变化
D.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不是生成了新元素
7.(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8.(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9.(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测室内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相关反应方程式是,其中X的化学式为
A.CO2 B.CO C.H2CO3 D.K2CO3
10.(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11.(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电解水的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总数目 ②水分子数目 ③氢、氧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1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
A.H2 B.KCl C.NaOH D.Cl2
13.(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能用称量的方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14.(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g水变成10g水蒸气
B.木炭燃烧后,剩余灰烬的质量小于木炭的质量
C.湿衣服晒干后,质量减小
D.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5.(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为 28.6g,则图中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5)反思:白磷燃烧___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6.(2022·广东·九年级课时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某同学用图 A、B、C 三套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这三个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填序号).
(2)用实验 B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步骤如下:
①调节托盘天平平衡
②如 B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③将稀盐酸全部倒入烧杯,使药品发生反应,稳定后观察,此时天平的指针_________(填写“向左偏”、“向右偏”、“不偏转”之一).
17.(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上三个实验装置(A、B、C)来验证质量守恒律。其中,只有A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否定B装置的理由是:______。否定C装置的理由是:______。
(2)小明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①此实验气球的作用是:______。
②此实验的现象是______。
③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______。
18.(2021·内蒙古·九年级课时练习)在用白磷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带橡皮塞的细玻璃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
(2)实验现象: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内含空气)容器中加热,镁与氧气燃烧生成氧化镁,容器内外的物质没有发生交流,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故选B。
2.D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因此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A. 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为水的三态变化,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1. 2g碳与3. 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 4g二氧化碳,生成物质量等于反应物质量之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D。
3.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物有两种,其中氧气只含有氧元素,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共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也可能来自某物质,不能确定;但氧气中无碳、氢元素,即某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准确结论是:该物质中一定含C、H,可能含有O。
A、该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错误;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正确;
C、该物质燃烧生成 CO2 和 H2O ,不是含有二氧化碳和水,错误;
D、该物质可能含氧元素,错误。
故选B。
4.D
【解析】
A、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选项正确;
B、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即有新分子生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选项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一定不发生改变,选项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团不一定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D。
5.D
【解析】
A、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小于原木材质量,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了空气中,该选项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增加,是因为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该选项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质量减少,是因为反应生成的氧气逸出,该选项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水冷凝后结成冰的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故选:D。
6.D
【解析】
A、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但体积和分子数目不一定守恒,选项不正确;
B、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选项不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原子质量也没有变化,选择不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不是生成了新元素,选项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A、加热蔗糖的产物是炭黑和水,但蔗糖不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蔗糖属于纯净物,而炭黑和水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蔗糖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能说蔗糖分子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加热蔗糖产生炭黑和水,说明蔗糖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是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铁丝质量+氧气的质量,所以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故选:A。
9.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求出5X中含有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则X为二氧化碳,故选A。
10.B
【解析】
A、有气体参加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比镁条重,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Fe和CuSO4反应,生成FeSO4和Cu,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稀盐酸和Na2CO3反应有气体生成,反应后烧杯质量减小,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B。
11.C
【解析】
在电解水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总质量不变。
根据分析可知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①③④⑥,故选C。
12.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钠元素、氯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没有钾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氯化钾,故选B。
13.C
【解析】
A、镁条燃烧需要氧气参与,且由白烟生成,发生装置应为密闭环境,故选项错误;
B、蜡烛燃烧有氧气参与,其生成二氧化碳和气态的水,发生装置应为密闭环境,故选项错误;
C、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无气体参与,不需密闭环境,故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氧气排到空气中,会导致总质量减少,发生装置应为密闭环境,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
A、10g水变成10g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B、木炭燃烧后,剩余灰烬的质量小于木炭的质量,是因为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正确;
C、湿衣服晒干后,质量减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D、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5. (1) 防止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溅落使锥形瓶炸裂 (2)3.6g (3)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同时气球体积变大 (4)气球体积变大,受空气的浮力影响,致使左边的重力减小,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 (5) 遵守
【解析】
(1)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在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防止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溅落使锥形瓶炸裂。
(2)锥形瓶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游码的读数=28.6g-20g-5g=3.6g。
(3)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同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使得气球体积变大。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气球的体积受热膨胀变大,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左边的重力减小,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
(5)实验过程中天平的指针偏向右边,待反应结束,恢复至室温,最终天平指针指向平衡位置,所以白磷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6. (1) A、C (2) 向右偏
【解析】
(1)用图 A 中的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目的,原因在于装置是密封的.
图 B 不能达到目的,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
图 C 也能达到目的,因为生成物和反应物中都没有气体产生.
(2)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装置没有密封,所以导致天平不能平衡;此时天平的指针向右偏;
故答案为:
(1)A、C;(2)向右偏.
17.(1) 物理变化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2) 防止生成气体逸出,还可防止橡皮塞冲出,平衡气压 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膨胀的气球产生了浮力
【解析】
(1)
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可知,只有化学变化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中酒精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天平不平衡,不能用来直接验证质量守恒,故填:物理变化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2)
①此实验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生成气体逸出,还可防止橡皮塞冲出,平衡气压,故填:防止生成气体逸出,还可防止橡皮塞冲出,平衡气压;
②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胀大,故填: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③由于气球体积变大后,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会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故填:膨胀的气球产生了浮力。
18. (1) 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2) 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3) C中氧气消耗,因此气球比A中更瘪 【解析】
解:(1)白磷燃烧放热,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故填: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2)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故填: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3)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C中氧气消耗,因此气球比A中更瘪。
故填:C中氧气消耗,因此气球比A中更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