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4 08: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作者介绍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文学常识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知识梳理
①浚(jùn)其泉源 ② 无疆(jiānɡ)之休
③ 戒奢(shē)以俭 ④ 塞(sè)源
⑤ 殷(yīn)忧 ⑥ 载(zài)舟覆舟
⑦ 懈(xiè)怠 ⑧ 壅(yōnɡ)蔽
⑨ 黜(chù)恶 ⑩ 谬(miù)赏
重要字音
知识梳理
①振之以威怒 ( “振”同“震”,威吓) 
②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同“毋”,不要)
通假释义
知识梳理
① 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凡百元首
古义:指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③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古今异义
知识梳理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⑤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古今异义
知识梳理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 。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劳累。
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重要虚词
知识梳理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重要虚词
知识梳理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重要虚词
知识梳理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重点实词
知识梳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特殊句法
理解全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理解全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理解全文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理解全文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5.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3] 。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理解全文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译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理解全文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理解全文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理解全文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整体感知
1.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正题的?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的比喻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并列的句子,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整体感知
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照,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 “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
整体感知
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岂……乎”的反问,紧承上文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
整体感知
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3)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这几句话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前后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对比中见优劣。
整体感知
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貌恭而不心服”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如果失掉民心,即使“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无济于事。承接上文进一步阐释了“竭诚以待下”对君主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
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
整体感知
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
整体感知
3.具体分析“十思”的内容。
(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思”强调了“戒奢以俭”。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从物质享受方面规劝唐太宗要克制物欲,适可而止。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此“两思”为戒骄躁。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劝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以免君臣离心。这是从思想修养方面进行劝谏。
整体感知
3.具体分析“十思”的内容。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此“两思”为戒纵欲。从生活和为政方面规劝唐太宗不要放任纵欲,不要盘游懈怠,要勤勉于政事。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此“两思”是说“兼听则明”和“偏信则暗”。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太宗要虚心纳谏、亲贤远佞。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最后“两思”从执法方面劝诫太宗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要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主题归纳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深入探究
1. “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①说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②观点:“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③好处: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能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深入探究
2.本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深入探究
3.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深入探究
4.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①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深入探究
4.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深入探究
5.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试分析说明。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本文虽不在四六句式上加以雕琢,但大量运用铺陈排比、对称语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写“十思”,运用排比,贯穿到底;“十思”后的总结之语,又用了对偶和排比。
同时,本文又用散文笔法,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等句,使行文摇曳生姿,别有一番情趣。
课外拓展
并不和谐的“君圣臣贤”标范
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关系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么亲密与互相信任。李世民与魏征不但有旧怨(魏征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魏征还多次犯颜直谏,让李世民下不了台。为此,李世民几欲亲手毁掉这面“明得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登凌烟阁观其画像,并赋诗悼痛。但后来,魏征举荐的杜正伦因犯罪被免职、侯君集因参与太子谋逆而被诛,又闻魏征拿自己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更是不高兴。于是,不但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还令人将魏征的墓碑推倒。
课外拓展
吴国和越国的恩怨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处当时的“蛮夷之地”,位于现在的东南沿海地区。两国虽为邻居,但兵戎不断。先是吴王阖闾发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在文种等人的辅佐下,设下伏兵重创吴国军队。结果吴王阖闾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吴国与越国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吴越争霸也由此开始。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很快让吴国强大起来,发兵攻打越国,几乎要灭掉越国了。越王勾践为了避免亡国的命运,向夫差投降。受尽了羞辱,卧薪尝胆二十年,暗中积蓄力量,最终灭掉了吴国。至此,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