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
溜 索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望之如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
九年级语文下册
溜 索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跳读课文,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特色。(重点)
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领略英雄本色。
怒 江大峡谷
怒 江
溜 索
1.《溜索》选自《遍地风流》。溜索,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指原始的渡河方式。
2.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3.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关注课下注释
朗读课文,从以下角度任选其一,对课文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1.根据小说三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2.按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3.按课文的顺序,依次概括这篇小说描写了哪些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1. 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关注阅读提示
看图话“惊险”
关注文中插图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出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驮队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环境衬托
衬 托
方法指导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牛的反衬
“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是怎样写马帮的汉子们过溜索的?
①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本段运用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这个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身手敏捷矫健,溜索技术纯熟,让人叹为观止。
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③“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说一说: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在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阿城的“笔记小说”:
小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实够奇的,但他诚心写得平淡,像说平常事平常话。文字洗练,句式短净,朴实又古典,含蓄又隽永。反而能耐人寻味,凸显神奇。被誉为“淡中出奇”的语言风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韩少功和阿城为代表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彼时的中国,正深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质正渐渐流失,民族之根如何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是“寻根文学”作家着力探索的一条路径。
看了以上资料,你是否阿城创作这部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对生活中的悬崖峭壁,我们要有坚定的精神追求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唯有如此,才能跨过一座又一座高峰,收获精彩人生。
作业布置
阅读阿城的小说《棋王》,
选择其中两个片段,围绕“淡中出奇”的语言风格,做好阅读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