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4 16: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3.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B.吾为其无用而搭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6.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
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1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大:大的功用
C.裂地而封之 而:表修饰,不译
D.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相同
1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和现在人们所说的道教不属于一个体系,但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B.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
C.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今传《庄子》为庄子所著,又被称为《南华经》。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乙)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
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C.《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1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拘于时 B.聚族而谋/吾尝跂而望矣
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以明老子之术 D.以说吴王/具以告知
18.下列各句中,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一句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贼仁者谓之贼/村中少年好事者
B.句读之不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凌万顷之茫然/求人可使报秦者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9.翻译: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2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C.舍于故人之家 舍:寄宿
D.弟子志之 志:志向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剖之以为瓢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B.聚族而谋曰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C.则瓠落无所容 无所可用
D.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唯道德之乡乎
2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请买其方百金
C.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本文借助“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值不一样。
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D.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故选C。
4.D
A项,代词,指“……的人/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
B项,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
C项,介词,在/介词,从。
D项,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D。
5.B
6.D
7.C
8.B
9.B
10.B
11.D
12.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13.C
14.D
15.D
16.B
17.B
18.C
19.(1)同样是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一个人(有人)因此得到大赏,另一个(有人)却只用它漂丝,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2)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统治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
20.B
21.D
22.C
23.C
24.C
25.(1)同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 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