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4 16: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学习这事,我们一直提倡刻苦钻研,浅尝辄止是学不到东西的。
②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③张老师因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
④近年来流行的“自由移民”一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并非如此。
⑤我的态度是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⑥我白花了一上午时间跟新来的男同学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对于我们一点不陌生,它憨态可掬的模样、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受到世界各国宾客的喜爱。
B.本市交警大队启动“护航高考”模式,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最优服务”为广大莘莘学子保驾护航,确保考生按时、安全抵达考场。
C.近日,全国“妇孺国医堂”创建成功后,将助力我市建立健全妇幼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为妇女和儿童提供优质的中医特色服务。
D.教师应该坚守教书育人理念,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授美德,而且传播知识。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
《礼记》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_____________,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6.填上第①段空格句__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的《大学》属于______家学派代表作之一。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探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8.第②段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9.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培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6.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字”,人的表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C.“累绁”即“缧绁”,“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在文中,“缧绁”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如“假”“权”“署”等。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氏手下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做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孔子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说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但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代理国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就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乐观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孔子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C
6. 知止而后有定 儒
7.A
8.整散结合的句式,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节奏感,音韵美。充分论述了大学之道之“明明德”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内修到外治的阶段,互相关联,是为实现上文的“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也即治国之理。
修辞:排比和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
9.《大学之道》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
对我们的启发: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言之成理即可)
10.B
11.D
12.D
13.C
14.B
15.(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16.其一,要树立远大理想;
其二,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其三,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参考译文:
(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17.C
18.A
19.B
20.(1)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土狭小地方偏僻,他怎么称霸的呢?”
(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导学生,(他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按: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境鄹城)。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做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孔子降生后脑袋就长得中间低四面高,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叫仲尼,胜孔。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赘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却让给了宋厉公。到了正考父(按:弗父何的曾孙),他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受三命(做了上卿),一命比一命恭谨。我听说圣人的后裔,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丘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这岂不就是所谓的显达的人吗 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孟釐子死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便去向孔子学礼。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以后,先是给季孙氏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币场中牲口越养越多。于是做了管理土木工程的官职。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跟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过去秦穆公时,秦国的国土又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地域虽然小,但是它的国君志向远大;地势虽然偏僻,国君的行为却中正无私。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构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点说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他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于是就把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给杀了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鲁国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男人女人在路上行走时也自觉的分开各走一边;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到主管官员那里去求告,鲁国的百姓都能够使其各得所需而归。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所美言的我那种相貌我可真是不敢当;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啊!那可真是啊!”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他阐述了《象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由于他不停地翻读《周易》,以至于那些串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他还说:“要是能够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孔子把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受过孔子教育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且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